2006年9月30日

未來的四十八小時
Ming-Wei

未來的四十八小時,將經歷一段十分緊湊的生活步調。

首先,禮拜六早上十點,是白宮夫婦宿舍大掃除,這次的重點是要將宿舍左側雜草叢生的空地清理乾淨,並且鋪上水泥。

不是很有把握這項清掃以及鋪水泥的工作可以多快完成,反正打掃工作一結束,我必須趕緊週年慶對折其間,把要送洗的衣物送到乾洗店,順便在高島屋吃中餐。

稍事休息之後,下午五點半以前,我必須趕到永和教會參加晚上的聚會,明天的聚會是倩平的分享。雖然我不用主理,但是晚上回到台神,我必須繼續加緊預備禮拜天中午一點鐘的青年牧區同工退修會的主題分享。

這次的主題是「感動與疑惑」,要來探討「宗教情感」如何影響我們的信仰,我要引用愛德華滋的名著「宗教情操真偽辨」作為主要的內容。

這個退修會預計會在禮拜天下午三點結束。這個會一結束,我又必須用最快速度開車載著佳韻和恩得去採買晚上夫婦宿舍聚餐的食物。我預備在COSTCO購買已經料理好的熟食,例如壽司拼盤、烤雞、豬肋排、義大利海鮮燉飯、PIZZA等等。採買結束後,我必須趕在五點半以前回到台神。

結束禮拜天晚上的聚餐,禮拜一一大早又是今年第一次的colloquium,預計有余德林教授報告他關於「羅馬書序言」的論文。

總之,從現在開始的四十八小時,不,正確來說應該是六十小時,將是非常緊湊、緊張,充滿壓力的行程。

2006年9月29日

青年事工的本質與目標(講稿)
church

註:本文是佳韻在永和教會青少年牧區同工退休會中發表

一個成功的球隊,不能單靠教練或某位超級明星球員的功勞,而是因為具備眾多條件或因素。可惜一般人僅著眼於教練及一兩位「偉大球員」,球隊一旦打敗,他們就成為代罪羔羊。

教會對青少年事工成敗的心態與上無異,常期望有偉大的明星球員(青少年牧者或輔導)挽救整個球隊(青少年事工),又希望有超級教練培訓一隊常勝球隊(同工群),吸引萬千球迷(青少年)。

馬鞍峰教會的青少年牧師Doug Fields,他有多年青少年事工及牧養經驗。他以九個「P」作為標題,提出青少年事工發展的九大成功要素。

1. Power of GodWHERE):屬靈領袖從上帝得力

健康的青少年事工要由健康的屬靈領袖帶動。教會需培養具備愛心、清心順服倚靠上帝的領袖。這些領袖的焦點是如何成為屬上帝或屬靈的僕人(person of God),而不單是如何為上帝工作(work of God)。我非常認同這項先決條件,因為任何事工,其領袖的屬靈狀況和生命素質,均直接影響事工取向。領袖是否全然信靠上帝,對青少年是否全然委身,能否以生命感染同工,能否善用屬靈能力而非靠一己努力,都是屬靈領袖的考驗。

既然屬靈領袖是這麼的重要,那反觀在我們的教會當中,有誰可以是一個青少年的屬靈領袖?是牧者、長輩或者可能是青少年的領袖?例如:對靈糧堂來說,周巽光可能就是青少年的屬靈領袖;對新店行道會來說,學生牧區的屬靈領袖可能就是張茂松牧師的兒子張光偉傳道夫婦(帥哥美女);對屏東和平長老教會而言,青年牧區的屬靈領袖就是葛兆昕牧師。如果沒有這樣的屬靈領袖,我們是否能夠來思考,要怎麼樣來栽培屬靈領袖?除了牧者、長輩之外,年輕人是否能夠接受這樣的挑戰?

當然有個提醒,屬靈領袖既然對整個青少年事工有著如此大的影響力,那麼這樣的領袖應該有怎樣的裝備、訓練,除了委身事奉之外,在聖經和神學上的裝備更顯得重要。

2. PurposeWHY):目標導向清晰使命

你認識或認同教會青少年事工的使命與目標嗎?你對教會青少年事工有何異象通常會有兩種答案:一是「不認識或是根本沒有」;二是「我們也在找尋中」有些傳統事工取向的教會,青少年事工每年循環的運作,其存在是回應傳統和組織多於回應上帝的心意和教會使命。

如何有效牧養新新人類,應採用什麼方法、模式、策略?這都是青少年牧者和禱告非常關注的課題,卻難有一套標準答案。但有一個更基本的課題,就是究竟我們的教會對牧養青少年事工有沒有清晰的使命、目標和方向,並共同的價值信念?使命和信念是事工的核心、源於聖經、忠於聖靈,不能妥協、不易改變。至於如何實踐、用何模式,則可按著不同教會、社區的特色和對象需要而設計,這涉及的是文化而不是真理。

例如我之前服事的教會,原本並沒有青少年牧區的成立,但是在主任牧者領受的異象當中,已開始從傳統的教會型態轉型成為與社區居民高接觸的教會。因此整體教會的目標—開啟社區接觸福音的門路,幫助未信者認識上帝。因此青年牧區配合教會,以幫助青少年認識上帝,開啟社區家庭、家長與教會建立關係為目標。從週末兒童營升上國中的學生、得勝者連結課程進入青年牧區的學生及加上教會信徒的子弟,四年下來,青年牧區的人數從七、八人,增長到三、四十人。未信青少年的比例從零增長到四分之三左右。

教會必須反省期望青少年事工要達到什麼目標,目標必須可量度和可達到,而非抽象的觀念或空談的口號。

3. Potential AudienceWHO):服事對象

教會要認識自身及所屬社區內青少年群體的特性與需要。因為邊緣的、在職的或在學的,各有不同需要,且教會要藉不同媒介接觸他們。因此,教會要考慮所負擔的是哪一群體,大可以考慮從最易接觸的對象群體著手。教會應先認定服事對象,深入瞭解對象需要,分析教會的資源如何滿足這些需要,再按次序構思具體行動策略。

人在青少年時期往往需要為自己尋找一個身份。他們如何找尋身份?就是透過模仿身邊的人。這解釋了青少年為什麼喜歡崇拜偶像。如果他們在教會找不到模仿對象,便索性模仿歌星、影星當偶像。教會接觸不到青少年,因為青少年找不到模仿事奉的對象。青少年大玩即時通、MSN、上網,尋找的都是這種高接觸,虛擬的真實。這都是因為他們找不到真人接觸,只好找虛擬的代替,追求高接觸的感覺。

潮流文化是言語、觀念、行為和生活方式的表現,經由大眾傳播媒介表達及推廣的文化產品,成為青少年互相認同學習的生活文化。潮流文化種類繁多,從電影、電視到流行雜誌,商家利用廣告推出層出不窮的流行玩意。由卡拉OK到跳舞機,由電子寵物和ICQ,商家用盡辦法讓青少年愛上這些流行的東西。而這些流行的玩意有共同的特徵,例如:容易「上手」或「上口」、容易獲得成就感、快感、天天新款、變化萬千(KTV、線上GAME)、官能刺激、虛幻自信(跳舞機)、身份象徵(手機)、反叛表達(抽煙)。

所以我們要問:流行是什麼?反映什麼?而流行文化的特徵是什麼?而是文化的表現又是什麼?在這些流行文化下的青少年,他們所面對的衝擊是什麼?

例如:有人形容時下的青少年是:平面人:只顧此刻、不求永恆;消費人:只求擁有、但求到手;空心人:物質富裕、心靈空虛。

當青少年面對流行文化、大眾媒體的衝擊,可以怎樣自己、如何抗衡?如果我們不用心瞭解時下青少年的文化,那麼,大眾傳播滿天向青少年灌輸傳遞的訊息,商家善於的包裝與促銷,都會令青少年容易效法這個世界,青少年的心早已被傳媒與流行文化搶奪了。

這是一場文化爭戰、屬靈爭戰,要奪回青少年的心。保羅勸勉我們當用諸般的智慧,勸誡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尤其青少年),完完全全地帶到上帝面前。

4. ProgramHOW):程序活動獨特設計

「為何我們的教會、聚會和活動不能吸引青少年留下?」從觀察中,發現青少年願意留在教會的原因,可用四個「F」來說明:

a. Friend

青少年渴望愛與被愛,渴望建立友情。若教會輔導是有情人,塑造一間有情的教會,滿足青少年感性需要,他們多樂於留下。

b. Fun

青少年喜歡參與有趣和創新的活動,從中啟發創意、體驗信仰。故近年青少年人數增長較快的教會,均設計活潑的青少年敬拜和多元化的青少年興趣小組活動。

c. Feel

青少年是頗為感性的,尤其在傳媒鼓吹個人感受為尚的風氣下,青少年參與教會聚會或活動,很重視跟教會的人在一起的感覺。如何營造溫暖、接納、關懷、輕鬆的「Feel」,是輔導的挑戰。

d. Faith

青少年對信仰感興趣,是因為能在生活中具體經驗與應用它,而不是因它向人灌輸傳統教義真理。若信仰能回應青少年所面對的掙扎,而輔導又能以過來人或朋友身份跟他們坦承分享,見證信仰,這就是他們渴求的活潑信仰。

因此,教會設計聚會活動時,應本著所定的事工使命目標,考慮如何最能有限接觸和吸引服事對象,不能本末倒置。設計推行活動所需的教材及信息,切忌一成不變,要勇於創新嘗試。

5. ProcessWHEN):邁向屬靈成熟歷程

教會不應像一般青少年聚集的場所,見人數增長就沾沾自喜。教會存在的使命,其一是大誡命,就是要盡心盡力愛上帝及愛人如己;其二是大使命,就是去傳福音使萬民作主門徒。因此,教會青少年事工的目標可以用歌羅西書一章二十八至二十九節做藍本,把青少年完完全全地帶到上帝面前,栽培他們由未信到成為信徒,由信徒到門徒,由門徒到領袖,具備屬靈果子(生命)與恩賜(事奉),繼續薪火相傳。教會領袖的挑戰,就是設計、構思栽培及領袖訓練,讓青少年信徒的靈命按部就班地成長。

有一位美國學者Duffy Robbins,他在從事青少年事工上是很有名的。他針對青少年事工提出一個漏斗觀念,這個觀念有五個階段:

階段一:招聚層次(初步接觸教會)

教會想發展青少年事工,招聚一群青少年。例如舉辦聚餐、下午茶

階段二:成長層次(願意參與跟靈性成長有關的聚會)

青少年願意參與教會,開始對靈性成長有興趣。

階段三:學習層次(主動渴望成長)

青少年有主動學習的慾望。例如查經之後,他會主動跟你說聖經的道理有深度。

階段四:發展層次(願意為別人的靈性成長負上責任)

青少年不只留意自己,還會開始關心別人的靈性。

階段五:規劃層次(能夠開始為個人的事奉定位)

跟你學習如何各人佈道,還會開始尋索自己的個人事奉,知道要為主做工,和定下人生的定位和計畫。

6. Planned ValuesWHAT):價值取向信念持守

這些深藏在我們心裡的價值信念,驅策和影響整體青少年事工的發展方向。價值信念正反映了我們重視什麼事工。事工領袖的性格可以殊異,但對事工的價值取向信念則要共同認定及持守,這需要眾人一起藉分享、交流而制定。例如馬鞍峰教會的共同價值信念是「關係」,認為在青少年事工中要人人珍而重之,因此先建立鞏固的關係(跟輔導、家長、年輕人),以致更能具體經驗彼此相愛,發揮見證。要培育「關係」,領袖就得流露接納、鼓勵、開放、參與、親切、微笑、赦免等素質,因為「關係」的價值信念不是紙上談兵,更是要活出來,叫眾人都分享和感染得到。那麼,若有青少年犯罪跌倒,有同工關係不合,我們都有共同價值信念去對待,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7. ParentsWHOM):少年家長服事夥伴

我過去在服事青少年的經驗當中,必定有家長同工的配合。因為家長積極參與,對青少年個人或屬靈成長極有幫助;而家長也需要學習如何與青少年子女相處溝通,在生活和屬靈層面引導子女成長,以致教會生活與家庭教導可以互相配合,家長與子女共同成長,建立以「家庭為本」的青少年事工。

服事青少年難,服事青少年家長更難。若教會能夠發展「家長為辦的青少年事工」,青少年、家長、教會三者都得益處。

例如:過去服事的經驗裡面,若要有效發展青少年事工,必須結合家庭事工、家長合作才能發揮功效。因為家庭與青少年的互動,家長對青少年的支持,直接影響青少年事工的發展。過去有許多社區的青少年來到牧區聚會、參與活動,…………

8. Participation Leaders:建立同工領袖培訓

教會青少年事工若只靠幾位輔導支撐,會顯得吃力不討好,實在需要有更多同工來延續和發展,不能單靠傳道人單打獨鬥,更需要不斷訓練青少年領袖承接使命。青少年事工日新月異,青少年需要委身服事,持續裝備更多同工,才能滿足禾場的需求。

9. Perseverance:持之以恆,自強不息

青少年事工是一項生命工程,長期爭戰。生命工程,需要用生命去建立。

2006年9月22日

開學
Ming-Wei

前一個禮拜天中午過後,我們一家便出發前往高雄。

到高雄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為了明年度的SKY青年營會籌備和南部的同工商討細節。第二個目的就是我們到車城的「六福莊」飯店過了一夜。禮拜三晚上我們便連夜趕回台北。

三天不在,回到台北便發覺秋意變濃了,和去年比較起來,今年的秋天要明顯多了。就在這秋涼中,這一個學期又開始了。

這個學期的台神,最大的變化就是,全新的圖書館和餐廳已經落成啟用!這可說是台神搬到嶺頭五十年來最重要的建設吧。

不過這學期我可苦惱了,按照規定,我必須每學期修兩門課,不過很明顯地,這個學期我似乎無課可選。我在想,可能要跟鄧老師商量一下,看看怎樣變通。至少我希望趕緊先把上學期的報告完成,然後我可以規劃自己獨力研究的空間。也許設定一個目標就是我要把將來博士論文的方向、架構重新擬定、確立,這應該是最重要的事情吧。

2006年9月17日

如何設計團契聚會
church

一、教會團契聚會設計常見的問題:

a. 主題不明確:「蔡哥時間」?如果蔡哥帶大家發呆?

b. 沒有連慣性、即興式的

c. 外來講員的內容和期待相反

d. 教會的大活動佔據了太多正常聚會時間

二、團契聚會的核心目標:團契是落實宗教教育的重要一環
聽道----行道
濛濛懂懂----清楚明白
「坐」禮拜----委身事奉
獨善其身----建立肢體

三、以架構的概念取代亂槍打鳥
架構包含了:「內容」和「形式」

四、何謂「內容」:信仰的內涵

a. 教義--

(1) 認識上帝:創造論、

(2) 認識耶穌:耶穌的死與復活、

(3) 認識聖靈:靈恩與方言

(4) 認識教會:教會的五大目標、異端

(5) 認識救恩:人如何得救、

(6) 認識人:

b. 聖經--

(1) 通論:如何讀聖經、聖經的版本、聖經的翻譯

(2) 新約:新約導論、初代教會發展(使徒行傳)、保羅書信、一般書信、啟示錄

(3) 舊約:舊約導論、律法書、歷史書、聖卷、大小先知書

c. 歷史--中世紀教會史、宗教改革、大復興、宣教師傳記、台灣宣教史、教會與社會、與其他宗教

d. 實踐--傳福音、靈修神學、肢體關懷

五、何謂「形式」:同一內容的呈現方式

a. 專題

b. 座談會

c. 小組分享

d. 讀書會

e. 遊戲

f. 電影

g. 參訪

h. 其他

六、其他注意事項:

a. 聚會內容應因應參與者的背景、程度調整。

b. 慎選教材,應多方評估、比較、試用、改寫,不要以偏蓋全。

c. 聚會內容主題應明確避免「牧師時間」這種空泛的標題。

d. 教會內不同的單位要彼此協調。特別是讚美禮拜之類的

e. 主事者(核心同工)應清楚掌握每個聚會避免聚會時間開始,還發生「我不知道耶,這個要問XXX」的狀況。

f. 核心同工在聯絡講員時,應與講員簡短分享本季主題、期待的內容重點、方向、形式等等。

g. 聚會流程重點應明確,「報告事項」之類的時間應愈短愈好。

h. 聚會時要準備的東西,都要事先預備。

i. 建立「資料庫」:姓名、專長、教會一覽表、神學院概覽、其他教會聚會表、圖書

七、結語:
唯有對信仰內涵清楚的人,才有辦法設計、安排有方向感、整體感的聚會內容。所以核心同工更應該要認真努力學習認識信仰。

2006年9月16日

因為有盼望,我知道陽光必要光照
















盼望就是:

在如此混亂黑暗的時局中,因著對上主的盼望,我知道陽光必要再度照耀。

「但願使人有平安的上帝,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馬書15:13)

2006年9月13日

今天不告訴你我吃什麼,但是可以告訴你上個禮拜五我們吃了什麼
這兩天告訴大家我吃些什麼,竟然接到網友說:「你一個人是不是過得很閒?」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就不告訴你我吃了什麼,不過我可以偷偷告訴你上個禮拜五我和佳韻吃了什麼?

















這道菜就叫做起士豬排,




特地切開給大家欣賞豬排內部,這麼美味的豬排,你猜多少錢?120元而已!以後不要再去新光三越吃350元的日本豬排了!

















這道菜叫做「烤牛肉」,其實就是一般歐式自助餐聽常見的烤牛排,不過重點是,這家餐廳的作法,讓烤好的牛排香嫩順口,一點都沒有乾澀的感覺。這一大盤多少錢?200而已。

其他再加上飲料(一杯25元,咖啡、汽水免費續杯)、生菜(45元,自己裝滿一盤)。兩個人400元有找。

對了,為什麼要到這一家餐廳呢?因為9/8是我們的結婚五週年紀念日啦!

















這裡是哪裡?IKEA新莊店的餐廳,極力推薦!

2006年9月11日

0911中午的菜單
Ming-Wei

今天中午為各位預備的菜單是:「韓式烤雞胸肉」

先把冰箱中上個禮拜五用水煮過的清雞胸肉取出退冰,然後切成片狀。
















再用韓式烤肉醬汁均勻塗抹在雞肉片上。烤箱預熱備用。雞肉入烤箱考十分鐘。

















取出雞肉鋪放在羅美心葉片上。
















食用的時候,用整片葉子包住雞肉直接入口。鮮翠的感覺真是難以形容!!雞胸肉沒有油脂,再加上大量蔬菜,這真是營養美味的組合!

覺得份量不是很夠,所以趁著烤箱餘溫,再考一片土司。

最後,Hagen-Daz的咖啡冰淇淋為今天的午餐劃下完美的據點。

2006年9月10日

給希臘文班的同學們
Ming-Wei

(註:原文在8月15日刊出,今再貼上照片再加修改。在四週的學習之後,研一新生已經順利完成他們的希臘文課程。9/8最後一天課程結束後,同學邀請我參加他們在竹子湖餐廳的聚餐。)
真的非常高興有機會在各位的希臘文班服事各位,雖然只是打字、影印還有幫各位買書等等的雜事,但是我的心充滿喜樂與盼望。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神學院的語言課被視作是對新生的「震撼教育」。

既然是「震撼教育」,同學也好,老師也好,對希臘文、希伯來文的的學習與教學,都不抱任何的期待。 「過關」,成為絕大多數同學對於語言學習的唯一期待,至於希臘文、希伯來文如何能夠成為神學學習的工具,大概也沒有人關心。對老師而言,三個禮拜的語言密集班根本無法完整地把內容介紹給同學,既然教不完,那就得過且過吧!反正學生也沒有期待,不是嗎?再加上語言班的考試都是Open Book,除了電腦之外,任何找得到的資料都可以帶進考場,認真背單字、字尾變化?別傻了。

在這種不良的教學、學習環境中,「把聖經語言學好」,在學生間被看做是「優秀學生的把戲」。曾有一位學生(現在已是牧師),不帶任何資料進考場,結果兩次考試都是滿分,我親耳聽到他的同班同學在畢業十年多年後如此批評:「破壞行情。」

這是二十幾年來台神語言班教學的窘境。

但是這幾年來,我看到了改變的契機。

先不談師資水準、還有教學內容品質的提升,至少我看到學生普遍都有把聖經語言學好的熱切期待,幾乎沒有學生是以得過且過的心態來應付(事實上,在新的教學設計下,也不可能讓學生得過且過)。


作為一個新約研究的學徒,我承認學好希臘文跟得救無關,學好希臘文也不代表你就是好牧者,但我深切地相信,在神學院的第一課中,以最積極、負責的態度來學習希臘文,是你在眾人和上帝面前,見證你是一位願意委身事奉的牧者的第一步。

願上帝的大能保守你們接下來的學習,天天都蒙上帝的祝福與恩典。

0909晚餐點哪道菜?
Ming-Wei


中午的清燉牛肉麵還有一餐的份量,所以晚餐繼續中午的清燉牛肉麵,再加上一道「雞肉生菜沙拉」。

清雞胸肉前一天晚上先用牛排胡椒鹽塗抹兩面,放置一晚,以期入味。

烤箱預熱,將前一晚已經醃好的清雞胸肉放入烤箱乾烤十分鐘,到雞肉表面略焦的程度。取出雞肉切成小片,鋪放在羅美心菜葉上。

生菜沙拉成功的關鍵在於醬汁的調製。原本冰箱裡已經有「凱撒沙拉醬」還有「千島沙拉醬」。這瓶凱撒沙拉醬味道偏酸,之前食用的時候總覺得太酸,而無法吃太多。我忽然撇見冰箱裡還有一罐藍莓醬,,心裡想,太酸的醬汁也許可以用甜味給調整一下。

實在不是要誇口,「藍莓凱撒沙拉醬」實在太美味了!

「清燉牛肉麵、藍莓凱撒生菜沙拉」是今天晚餐的菜單,歡迎享用。

0909中午點哪道菜?
Ming-Wei


從禮拜六開始,佳韻媽媽和恩得要一直住在新莊阿媽家直到下個禮拜天。因為銘偉爸爸需要利用這個禮拜權力衝刺詮釋學的期末報告,希望這個禮拜可以把報告核心的部分完成。因為,在下個禮拜是我們家庭旅遊的時間!

一個人在家,學校又沒開伙,所以一切靠自己打理。

冰箱冷凍庫裡還有一些主菜:澳洲牛條肉(牛腩)一包、虱目魚肚四五片、清雞胸肉三塊。另外冷藏室還有羅美心三株、白蘿蔔、紅蘿蔔、馬鈴薯。我想未來這禮拜就以這些食物來變化。

為了這個禮拜烹調方便,也避免食物反覆解凍、冷凍容易變壞,因此我決定把牛肉和雞肉先用熱水煮熟備用。

今天中午的菜單是清燉牛肉麵。牛肉採用清燉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櫃子裡已經沒有牛肉魯包了,另外一方面,根據我的經驗,澳洲牛肉的牛腩還有牛腱部位品質比美國牛肉好。

清燉牛肉的內容很簡單:牛腩、白蘿蔔、紅蘿蔔(還有一小塊生薑)分別切塊加水燉煮。為了節省能源,悶燒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內鍋水滾開後再過五分鐘移至悶燒鍋外鍋中,然後悶燒一個小時。

最後加鹽調味,再加五木拉麵,這樣,就是美味的清燉牛肉麵了!

2006年9月7日

教子圖
Andrew

隨著得得長大,他開始嘗試著要挑戰大人的權威或是測試大人的底線。

這是某個早晨,得得把銘偉爸爸桌上的資料整個推下桌面後,接受媽媽訓話的場景。

門口鞋櫃前的空間,以後就是得得的位置了。

請注意:得得年紀雖小,我還沒教他,就知道聽大人訓話要立正站好,雙手放在背後。

2006年9月6日

不看腦殘媒體,視野更寬廣
media

自從十多年前我開始使用網路以來,新聞網站一直是我每天生活的一部份。其中中時電子報可能是我瀏覽時數最長的網站,重度使用的結果,甚至曾經一度乾脆把首頁改成中時電子報,省得麻煩。雖然從二十多年前,長輩就已經殷殷教導不可被中時、聯合騙了。記得小時候在寒風中聽政見發表會,最喜歡聽到謝長廷調侃兩大報,他要大家記得把兩大報顛倒過來看,因為他說:「這樣讀就知道事實真相了」。

可是網站的方便性和「黏性」,真的有很長的時間被中時電子報給「黏住了」。即使從去年五月政治紛爭逐漸擴大以來,雖然我極不滿中時某些特定主筆的謬論,可是還是一直給黏住。約莫三週前,在一位大學教授的網頁中讀到 他如何改變網路閱讀的習慣的經驗與分享,激起我效法的動機。所以我按著他的方法完全改掉我的網路新聞閱讀習慣。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當然是把「書籤」或「我的最愛」中的中時電子報連結給移除。

接著,使用blogline這種網路RSS閱讀器,訂閱cnn.com的美國以及世界新聞。
換句話說,我現在強迫自己學習要從世界的眼光看世界新聞(當然,也許你會跟我爭辯CNN是『美帝』的走狗)。Blogline這種閱讀器最大的好處就是他會主動收集最新新聞,不需要一頁一頁瀏覽,十分方便,更重要的是他只會列出標題,以及兩行摘要。如果遇到有趣的議題,再點選進去看內文。所以只要花一點時間就可以掌握世界脈動。

才兩個禮拜,我就十分驚訝於我可以感到自己的視野似乎「開了」。我不用受到台灣腦殘媒體的制約。舉個例子來說,昨天CNN報導,阿富汗偏遠地區的鴉片豐收,產量超過去年的三分之一。我心裏想,這對全世界是何等重要的新聞啊!因為這可以預測到,最慢明年,台灣就將面對這個問題。既然毒品產量大增,跨國毒品運輸將變本加厲。如果台灣的海巡、海關、警察可以事先防範加強阻絕境外毒品運輸,如此才可能真正降低毒品危害。

遺憾的是,從Google台灣新聞網頁的條目來看,沒有一家台灣媒體關心這個議題。相反地,在同一天中,許純美的新聞卻從早到晚不停地出現在版面上。

國際媒體真正的功力,絕不止挖新聞而已。新聞記者專業的分析,才是真正讓人信賴的地方。像昨天晚上,我第一時間看到澳洲著名的環保人士Steve Irwin在拍攝水中魟魚生態影片時意外身亡的新聞。大概一個小時之內,已經另外有好幾篇報導進一步介紹Irwin的貢獻的報導(當然,也有較保留的報導,意思是說Irwin靠著野生動物保護賺很多錢等等。但至少執筆者不是用「爆料」的口吻來寫作)。我在想,這件事如果發生在台灣,他家門口惠在第一時間停滿SNG車,然後腦殘記者穿著清涼辣妹裝,拿著麥克風幾到他家門口對著他的小孩問說:「你現在有什麼感想?」

除此之外,兒童人權更是美國媒體的「大事」,不論是兒童綁架、兒童意外,都是CNN的全國新聞。不像在台灣,「父母帶著小孩自殺」只是附帶一提的小事。

除了CNN之外,我還訂閱國家地理頻道、發現頻道的頭條新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Christian Today的頭條新聞,我覺得也是值得推薦的媒體。雖然過去我對Christian Today有種保守福音派的印象,我不這幾天我從他所發的新聞來看,其實它是很有包容性的。即使是最近英國聖公會為了同性戀主教的問題吵翻天,可是Christian Today至少還是很平衡的報導。

除了瀏覽這些新聞標題之外,我還裝了google note的延伸擴充,隨時把英文生字加進google note,然後每週一次把這些單字複習一次。

總之,改變媒體,改變了我的視野。把你電腦裡面的中時、聯合、自由、蘋果的超連結改刪除吧。

2006年9月2日

破5000!
blog

剛剛意外發現,blog的瀏覽人數這兩天剛過5000這個里程碑。算算這幾天的流量,第五千位訪客應該出現在禮拜四傍晚。

按照後台統計顯示,從今年一月設立計數器以來,每天平均有三十二人瀏覽,雖然比起網路上每日動輒破千的blog來說,雖是微不足道的數字,但也令人欣慰。

寫作,對我最大的意義,就是逼自己閱讀、思考與寫作。

待會馬上要出門接得得,其它的感想容後再分享。

最後,真的謝謝所有認識、不認識朋友的鼓勵與無聲的支持。(其中特別感謝豬小草,五千次瀏覽中,他佔了十分之一的數量。小草,博士論文趕快完成,趕快入伍當兵,趕快退伍,好全家去高雄陪露娘牧會吧!)

客廳的新桌子
family



原本從高雄搬上來的時候,我們留下了一組雙人沙發在客廳中,不過這雙人沙發實在佔用空間,而且使用的機率甚低,所以我和佳韻不久前就開始計畫要換掉沙發的可能性。

隔壁搬來新鄰居,是一對年輕的原住民夫婦,前兩天佳韻嘗試著問他們是不是需要沙發,想不到他們一口答應了,這一來,同時解決了兩家的困擾。我們也可以有理由換掉沙發了。

既然換掉原來的沙發的理由是因為佔空間,那麼我們找新家具,就必須要以節省空間為第一考量。禮拜四晚上,我媽媽和我們一起到IKEA選購新的桌子。

最後,我們選擇了這一張三折的桌子,全部張開時,可達近九十公分,如果要三人一起吃飯是綽綽有餘了,如果是一個人讀書,可以收起一摺,這樣縮短到五十多公分,如果再把另外一邊給收起來,這張桌子就剩下窄窄的十五公分。這樣一來,恩得玩耍的空間也加大了,小東西也不會跑進椅子底下找不出來。

另外我們也買了兩張新椅子,很便宜,一張只要399。把這三樣東西運回家,不到一個小時就全部組合了。

試坐的結果,(不是總統府前的試坐),覺得十分舒服,對我讀書、打字來說高度恰好,肩膀不用撐著,脖子肩膀就不會酸痛了。既然那麼舒服,連夜就把研究室的部分書籍和電腦搬回家了XD

2006年9月1日

請不要把「哈利路亞」「阿們」變成無意義的語尾助詞
faith、church

好像現在的基督徒很喜歡說「阿們」。

特別是敬拜讚美的場合中,當主理者高喊「哈利路亞」,底下的會眾就會自動齊聲回應「阿們」。

「哈利路亞」是希伯來文的音譯,意思是「讚美耶和華」,而「阿們」則是「我心所願」,用更白話的方式來說,就是「我也是」的意思。

因此當台上主理者高喊「讚美耶和華」或者是其他在講道中使領受者有特別的感動時,就會有人高喊「我也是」,意思是他對主理者所傳達的信息,「心有同感」。在敬拜讚美中,往往在歌曲結束前的高潮段落,主理者很多都會聲嘶力竭地狂喊「哈利路亞」,然後激起台下會眾入神式地狂喊「阿們」,這種場景會反複數次,然後就在一片極high的情緒中結束詩歌帶領的部分。

不過我在想「哈利路亞」「阿們」這種回應模式,比較多是被用來激起會眾的情緒,而不是真的清楚地表達出它的意涵。

從舊約來看,「讚美耶和華」(哈利路亞)是常見的套語形式,然而這種套語形式往往不是獨立使用的。因為「讚美耶和華」或「我要讚美耶和華」這種表達需要清楚地上下文來交代「我為什麼要讚美耶和華」或「我如何讚美耶和華」或「我要讚美耶和華的哪一點」(可以參考詩篇145-150)。因此嚴格說來,單單一句「哈利路亞」,並不足以成為完整的表達。

這樣講好了,一個男生要稱讚他的女朋友,總不能千篇一律地說「你好美喔」、「你真美喔」吧。這位女朋友為什麼美、是如何的美應該才是這位男生稱讚的焦點吧。所以讚美上帝也是如此。上帝的全能、本質、作為還有個人與上帝間親密的關係,應該才是人讚美上帝的焦點與內容。千篇一律地重複說「我要讚美你」,卻又不說明「我為何要讚美你」「我要讚美你什麼」,這樣的「讚美」不是沒有意義又很奇怪嗎?

台上喊著沒有意義、沒有內容的「讚美」,然後台下又拼命回應著「我也是」,這不就是「雞同鴨講」嗎?

不僅信徒喜歡說阿們,現在牧師也喜歡說阿們。

我觀察現在很多牧師流行在講道的時候,講到自己覺得不錯的段落,就自己先喊起「阿們」來了。更誇張的還有每一句話都以「阿們」做結束的。還有自己講到不知所云,然後自己喊一聲「阿們」讓自己回魂的。

這樣就更奇怪了,既然「阿們」是「我也有同感」的意思,怎麼會自己對自己所說的話「有同感」呢?難道這個牧師講道是講給自己聽嗎?而且這個牧師有雙重人格,是A人格講給B人格聽,然後B人格對A人格講的話頗有同感......

這不是亂來嗎?

每個帶領敬拜的人的都喊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然而,在敬拜中卻充斥著無意義的語言,然後以此自滿、自得其樂。把「哈利路亞」和「阿們」變成無意義的語尾助詞,又算哪門子「心靈」和「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