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9日

從憂慮到盼望

各位親愛的朋友,
我父親的告別禮拜在今天已經圓滿完成。謝謝各位的關心代禱,在今天,最令我欣慰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告別禮拜中,沒有個人,只有上帝的榮美在其中,上帝的名被高舉。今天實在很疲累,諸多的感謝、感想,無法馬上完成。先貼上我今天在告別禮拜中的講稿。

從憂慮到盼望

彼得前書5:6-11
羅馬書15:13

各位親友、各位牧長、各位主內的弟兄姊妹,今日我們聚集在這裡,為故人,也是我的父親蔡良純先生舉行告別禮拜。基督教信仰相信,所有上帝所愛的子女,都會獲得永遠的生命,所以,基督教的告別儀式,不是為了已經逝去的人,因為他已經在上帝永恆的國度中了,基督教的喪禮乃是為了活人所辦的,在與故人告別的時候,我們要再一次來思想反省基督徒生命的問題。然而,在今天特別的場合中,一方面,我是喪家,另一方面,我也具備牧者的職分,受託在這裡宣講上帝的話語,來安慰憂傷痛苦的人。懇求上帝賜給我足夠的智慧與能力,使上帝的話語先在我身上動工、安慰我、感動我,然後讓我所傳揚的,能夠安慰所有親友的悲傷。

不論我們每一個人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努力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我們自己還有我們所關心的人,可以獲得更幸福的生活。「什麼是幸福?」在台灣我們生活的實際經驗告訴我們,當我們的需求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得到幸福。而「需求得到滿足」,其實就是一種「有」或「擁有」的感覺。例如,我們以前租房子,現在可以買房子,這種「擁有自己房子的感覺」,讓我們覺得幸福。不過,事實上如果我們可以仔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到說為了滿足這種「擁有」的感覺,我們所買來的東西,很多都是多餘、不必要的。所以,這種靠著「擁有東西才能獲得幸福」的作法,不能夠真正滿足我們對幸福的渴望。

除了在物質方面,我們要「擁有」幸福。事實上,很多人在心靈的層面上也是想要得到幸福的滿足感。例如,有的人會去「做」什麼,來證明自己心靈的滿足。例如,進香、行善、作功德等等。或者,有的人會是「不作什麼」。例如,有的人不吃牛肉,有的人就吃素,希望藉著不作什麼,讓自己得到幸福、安全的感覺。

以上講的這些例子,簡單地來說,其實就是要靠著自己的力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基督教信仰是如何看待這一切呢?基督教信仰強調,人的幸福,必須要從上帝來的,才是真正的幸福。我們進一步要問,如果我們落在患難、憂傷、痛苦以及傷害之中時,我們要如何領受上帝的賜福呢?

使徒彼得在今天引用的經文開頭的地方(第六節、第七節)告訴我們這個方法就是:「自卑順服上帝」以及「將憂慮卸給上帝」。

什麼是「自卑」?其實中文聖經在這裡的表達不夠貼切,因為在中文中「自卑」往往代表著一個人個性上的弱點或對自我的否定。事實上,「謙卑」、「謙虛」這樣的表達可能要比「自卑」要好一點。不過,使徒彼得在這裡要表達的,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行沒有一點關係。在新約聖經中,「謙卑」不只是「人和人相處的時候要謙卑」,更是指「對上帝謙卑」。「謙卑」,在台語聖經中有一個非常優美的表達,叫做「看無自己」。也就是人要先明白自己的有限。更進一步來說,就是指願意在上帝面前認罪悔改。唯有明白自己的有限的人,才有辦法認罪悔改;唯有認罪悔改,人才有辦法明白自己的有限。

當我們能夠明白自己的有限、自己的軟弱並且認罪悔改的時候,按照聖經的應許,你就是一個「新造的人」!使徒保羅這樣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各位弟兄姊妹,這是多麼美好的應許!

我們可以看見新的我和舊的我的差別:「原本舊的我,是不認識上帝、凡事都要靠自己」、「原本舊的我,是靠著自己的手緊抓著、緊抱著甚至是緊咬著我要的東西,才能讓我有安全感」,然而,當我們願意認罪悔改,我們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上帝要所有在基督裡新造的人,學習一件事情就是:放開原本用力握住的拳頭。因為彼得告訴我們,既然上帝的手是「大能」的手,我們人的手能夠勝過上帝的手嗎?那我們還緊握著自己的手作什麼?

從今天的經文,我們要指出,聖經並沒有說人不可以憂慮,聖經的重點在於告訴我們,「我們要知道如何處理憂慮」。使徒彼得告訴我們處理憂慮的方法是:「把一切的憂慮『卸』給上帝」(v.7)。什麼叫做「卸」給上帝?這裡的「卸」並不是隨便丟掉,眼不見為淨的意思。彼得是在描述說,原本我們每一個人穿了一件名叫「憂慮」的外衣,但是,因著我們在上帝面前謙卑順服,如今,我們可以把這件叫做「憂慮」的衣服給上帝穿上。這裡要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我們不是孤單無助的,只要我們願意,其實大能的上帝樂意為我們每一個人擔當我們的憂慮痛苦。

但是,如果還有人要堅持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意念要靠自己的力氣去處理憂慮,彼得警告,這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按照第八節,仇敵魔鬼攻擊人的理由,是因為人的憂慮。彼得形容仇敵魔鬼像是獅子,準備要去吃那些尚在憂慮的人。剛剛提到,憂慮的人面對上帝,要謙卑地在上帝面前認罪悔改,把一切的憂慮交託給上帝。那麼憂慮的人要如何面對自己呢?彼得告訴我們:要「謹守、警醒」,並且用「信心」抵擋仇敵魔鬼的攻擊。彼得勉勵「全世界信主的弟兄姊妹們也都在經歷同樣的苦難」。不過這樣的苦難必是短暫的,在苦難之後,「那位賞賜諸般恩典的上帝要重建每一個基督徒的生命、要堅定鞏固每一個基督徒的生命、要賜力量給每一個基督徒」,換句話說,基督徒的生命將要享受上帝所賜那永遠的榮耀。

親愛的弟兄姊妹,從今天的經文,我們得到一個重要的教導,人的一生,並不是,也不可能靠自己的想法來決定的。人的雙手頂多只能用在「買東西滿足自己」的層次上。生命的問題的解決,唯有在主耶穌基督裡面,才能夠真正的獲得最後的解答,就是,當人願意悔改接受主耶穌成為自己的救主,人在上帝面前願意放棄自己的驕傲自大,「那位賞賜諸般恩賜的上帝」必要賞賜諸般的恩典給那些在他面前謙卑悔改的人。

當我們再一次回顧故人蔡良純先生,也就是我父親的一生,實在不禁讓我們看見上帝的話語真是信實而且是大有能力的。

特別是他在人生最後六個月,上帝通過新莊台福教會牧師、弟兄姊妹在他身上所做的事奉,他作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決定,就是他願意認罪悔改,再一次謙卑地回到天父上帝面前。其實六個月前的他,身上有太多讓他憂慮的事,他的事業失敗垮了,他的眼睛幾乎失明看不見,他有嚴重的腎臟病、肺臟病還有心臟病。更糟糕的是,他被這些煩惱憂慮病痛所折磨,完全沒有了求生的意志。郭牧師後來跟我分享,她說半年前第一次見到我父親的時候,她真是嚇了一大跳,她說他沒有見過這麼悲慘的人。

可是我卻看見再一次回到主耶穌懷抱的他,他願意把他一切的憂慮通通卸下給上帝、交託給主。此時,上帝奇妙的作為發生了,他的生命開始改變,他的生命有了盼望,他為上帝所為他預備的一切感恩。我在美國和他通電話的時候,他一直告訴我,他為上帝拯救他的生命而感恩。一個月前我最後一次和他見面的時候,他甚至告訴我,別的病人總是覺得去醫院洗腎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然而他卻為了每一次洗腎而感謝上帝,不僅如此,郭牧師和我分享說,過去半年新泰小組的聚會中,我父親總是不斷地說,他為能活每一天而感恩。因為他肺部的功能非常不好,我相信,他會甚至為了他還可以呼吸而感謝上帝。

人為什麼能夠在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對上帝感恩?就是能夠「謙卑來到上帝面前認罪悔改,把生命的主權重新還給耶穌基督作主」,就是「在上帝面前看無自己」。

我相信我父親生前最後半年所做的決定,讓天父上帝名得到高舉,讓人看見上帝的大能如此又真又活地藉著他的生命彰顯出來。如今,上帝不僅讓他真正完全地卸下世界上的憂慮,我相信我父親現在正與歷世歷代的聖徒同享上帝永遠的榮耀。這不僅是我父親所獨享的,這乃是上帝的應許,是所有願意跟隨他,把生命主權交給他成為他兒女的基督徒所要共享的。我想,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他真的享受到生命最甘甜的時刻,就是生命能夠與主基督親密的連結。

而這,正基督徒最大的盼望。的確,生命與主耶穌基督親密連結的人,在生命中所展現的最大特色就是「盼望」。

彼得說上帝是一位「賞賜諸般恩賜的上帝」,保羅則告訴我們,上帝是一位「大有盼望的上帝」。而且每一位相信上帝的人,每一位跟隨主耶穌的人,都可以領受這個從天上而來的盼望。但是盼望不是自己的慾望,不是按著自己的想法,盼望是上帝要賜給每一個悔改歸向主的基督徒擁有一個特別的眼睛,這個眼睛要「看見」那在將來的榮耀。

保羅在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上這樣說:「但願使人有盼望的上帝,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因此,上帝要賞賜一切的喜樂平安給相信他的人,使一切信他的人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當生命有了盼望,就不會再憂慮明天要吃什麼穿什麼,有了盼望,我們就將將戰勝恐懼,有了盼望,我們就可以克服不安。從上帝來的盼望,就獲得新生命的記號,獲得從神而來的新生命,就是盼望的印記。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我們聚集在此送別故人,我們不是單單在這裡「追思」、「懷念」,我相信上帝要用,而且也已經使用我父親的生命成為一個又真又活的見證,這個見證就是,凡是願意悔改歸向上帝的人,他的生命要得到新的開始,他必將見證並享受上帝的榮光。他的生命要卸下憂慮,走進盼望之中。這是何等大的祝福。我要這樣說,當我的父親領受主耶穌如此的祝福的時候,正是對我們每一個最大也是最美好的安慰,天父上帝接納父親,讓我們的悲傷、痛苦與傷害要得到醫治。所以我們不再需要流淚,我們不再需要哭泣,因為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可以領受這樣的祝福。既然如此,何不把握這個機會,把原本用力緊抓的手放開,在上帝的面前認罪悔改,承認自己的有限,那麼我們必會開始新的生命,領受上帝更大的祝福。願上帝的話安慰我們,幫助我們。

2007年1月26日

遺憾

也許就是跟父親見面、和解了,過去這個月來心中就會浮起另一種期待,就是盼望這樣的關係可以持續,或者貪心地想要更多一點。

那天跟父親談話時,我詢問他平常的飲食狀況,我知道他是一個不忌口的人,他很多的疾病其實都跟飲食習慣不良有關。可是當父親重新回到主的面前,生命重新獲得盼望時,他的飲食就變得非常簡單,由於多種心血管疾病,並不適合多吃紅肉(豬肉、牛肉),而且碳水化合物也不可以太多,再加上牙齒壞光,因此每一餐就是半碗白飯(或白麵)和一片魚。他告訴我在各種魚肉中,他最喜歡吃鮭魚,因為鮭魚適合煎也適合作生魚片,價格也不貴。

我就想到好市多有一種加拿大進口冷藏鮭魚,一份就兩公斤多,可是算起來比冷凍、零買的鮭魚要划算的多。前不久有機會逛內湖好市多時,就特別想要買一份,然後送過去給他。可是又覺得路途遙遠,實在有點麻煩,心想,待下次去中和好市多時再買好了,因為從中和過了大漢橋就到他家,這樣比較方便。

就這樣一念之差,沒有付諸行動,再也沒有機會了。

我也可以體會父親對我們的見面也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他對我說,希望未來幾個月他的身體看看能不能更好一點,然後他想外出聚餐,他還告訴我就定二月九日好了(二月九日是他六十二歲生日)。我相信過去這一個多月來,他無不盼望這天的到來。

雖然遺憾,但我還是充滿對上帝的感恩。

我該傳講什麼呢?

昨天跟新莊台福教會郭牧師商量父親告別禮拜程序,
郭牧師一直告訴我這場告別禮拜她實在不知道該如何準備講道信息,
她已經掙扎好幾天了,最後,趁著昨天的機會說出她的困難,
她希望我們可以另外推薦人選來講道。

原本站在牧職同工的立場,我們十分堅持告別禮拜她必須主禮,
可以看她十分為難的樣子,
我便告訴她,好,我來講道。

嗯,我的挑戰來了,我既是喪家,我也是牧者。
作為牧者,我必須在這場禮拜中傳講上帝安慰的話語,
作為喪家,我也需要上帝話語的安慰。

那,我該傳講什麼呢?

2007年1月24日

家父安息了

很意外,原本很樂觀的病情,在一夕之間出現變化。我父親因敗血性休克與多重器官衰竭,昨日下午安息了。

接到電話通知,飛車下山,在心中不斷默禱,祈求上帝憐憫,我在心中不斷祈求上帝,如果上帝祢今天真要接他走,只要再給我一個小時就好。只是太遲了......,其實差不多是接到電話通知的時候, 他已經走了。

不過還是感謝上帝,也許有一些小遺憾,但是上帝沒有讓更大的遺憾發生--我能夠與父親在一個月前重聚、和解 參見這裡的分享 http://waytohome.blogspot.com/2006/12/blog-post_23.html

昨晚,我親自為他扣上上衣的扣子,抱上擔架,護送遺體到殯儀館。今天一早又趕到醫院把後續的手續辦妥、中午到葬儀公司商討後續事宜、下午來回金山平安園選擇骨灰穴的位置。雖然很疲累,但是我的心充滿感恩與平安。有很多的感想,稍後再慢慢補上。未來幾天我必須到處奔波,可能不那麼方便收發郵件,請用手機與我聯絡。

整個過程一切從簡,所以不發訃文,除至親外,也不通知,請見諒,就請您在主裏代禱。

2007年1月18日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停開

今天安娜姐告知,「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只有三個人選課,再加上二位旁聽的同工,總共五個人,正好符合開課的下限標準。

不過我覺得還不如把這門課的內容轉成Workshop的形式,和有興趣的人分享,也許對同學更有幫助。

所以決定發個信給教務處,請他們把課程停開。這樣我節省時間,學校省了鐘點費,學生也省了負擔,三贏局面,何樂不為?

唯一有點可惜的是,為了這門課買了兩千多塊的參考書籍,似乎派不上用場了。也許開學後就轉贈給學校圖書館了。

2007年1月17日

「我們三個人就好了」

昨天近中午時分,太陽高照。鄰居承恩媽媽就把剛滿月不久的小弟弟抱到樓下曬曬太陽。

恩得第一次看到小baby,顯得很好奇的樣子,

我就馬上接著說:「恩得,叫媽媽再生一個弟弟好嗎?」

恩得馬上說:「不要!爸爸、媽媽、得得三個人就好了。」

嗯,很好,現在局勢是2:1

2007年1月16日

禱告得力的途徑

教導禱告的書成千上萬,可是我還是偏愛古典(中古)的著作,其中,「禱告的學校」,更是我個人的偏愛。「禱告的學校」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解經作為主軸,而不是空氾地吹噓自己的經驗。上禮拜天與青少年分享禱告這個主題,所以我整理「禱告的學校」第23課作為我的講演。以下的大綱稿就是「禱告的學校」第23課的整理還有我個人一些補充。



約翰15:16
「不是我揀選了你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叫你們的果子常存;使你們奉我的名,無論向主求什麼,他就賜給你們。」

解經:
1. 上帝揀選→人
2. 被揀選的人→要去結果子
3. 使結果子的人→求,就得著

許多基督徒的誤解與誤用:
省略了1, 2直接跳進3→把重點放在「無論向主求什麼,他就賜給你們」

為什麼主耶穌要講這段話?→進一步解釋約15:1-10:「你們若常在我裡面」

約15:1-10→在主耶穌裡面的目的:「結果子」、「結果子更多」、「多結果子」
約15:11-17→「多結果子」、「常存果子」是「住在他裡面的證據」、「求就得著的條件」

什麼是「在主裡面多結果子,常存果子」?
約壹3:18,19, 22
「我們相愛……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從此……我們的心在上帝面前可以安穩。並且我們一切所求的,就從他得著,因為我們遵守他的命令,行他喜悅的事。」

各5:16
「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義人→行公義的人(詩篇18)
約15:10→「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裡面」
約15:14→「你們若遵守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

小結:順服上帝的呼召(遵守上帝的命令),是禱告有功效的條件

現實的挑戰:人的本性是不順服上帝的,卻又滿心盼望多得上帝賞賜。

遵守上帝的命令→約14-15的大主題
約14:15
「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約14:21
「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他必蒙我父特別愛寵,並且我也特別向他顯現」

約14:23
「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們(父與子)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

→人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的途徑在於順服上帝,遵守他的命令。

人憑什麼能夠順服:「信心堅固順服、順服堅固信心、信心因行為而得成全」
提醒:「不是用順服代替信心,也不是用順服補缺信心的缺損,而是在信心中順服」
→當人願意順服上帝,實踐上帝的命令,便有權柄從上帝那裡支取他的應許。

診斷:為什麼禱告得不到功效
→次序顛倒(不遵守上帝命令卻只求上帝憐憫)、(先得憐憫才願順服)
→我們的生命不是該有的樣式

處方:要作主耶穌的枝子,唯一的命令就是「結果子」→豐盛而常存的果子。

上帝的應許:「並且我們一切所求的,就從他得著;因為我們遵守他的命令,行他所喜悅的事。」

推薦閱讀:慕安得烈。《禱告的學校》。台北:校園,1986。

2007年1月13日

上帝的僕人,不是人可以隨便批評的

兩天前,受邀在學院部的「教會音樂」課程上,與老師以及五位學生分享我對敬拜讚美風潮的意見。

因為時間很短,不可能全面性地深入探討,因此我直言,不管敬拜讚美帶來多少所謂的「好處」、「功用」,但是敬拜讚美過度重視人的情緒、感受的作法,是我無法認同敬拜讚美的根本原因。其中我也分享說,其實敬拜讚美帶出的問題,絕不是敬拜讚美本身的問題,而是反應了教會整體的問題,而牧者的態度是其中的關鍵之一。

例如強調教會增長的牧者,便會把教會的事工以「策略」的角度來看待。「策略」與「目標」彼此必須搭配,無法達成「目標」的「策略」,都在丟棄之列(當然,這些牧者會以所謂的「轉型」這樣的詞彙來包裝他們的意圖)。

當我開始談到這部分的時候,一位較年長的學生,就開始時而緊閉眼目,時而面帶愁容,後來乾脆把眼光移向窗外。我的經驗告訴我,這個人的肢體動作,表達了他的不同意與不滿。

接下來我請在場同學逐一回應。輪到這位同學的時候,他把眼光移向牆壁,然後說:「我相信上帝的僕人,不是人可以隨便批評的。」接著說:「所以我沒有什麼要回應的。」

其實類似像這種反應,其實也見怪不怪了。當場,我並沒有對他的話做出立即回應。不過,我想表達是:「因為來自上帝的智慧、誠實與勇氣,所以我要對人肯定、安慰、鼓勵、勸勉,我也要批評。」當今教會界一個存在於牧者很大的迷思就是:「牧者要有權威,教會才會復興。」所以「順服牧者」就成了教會信徒競相崇尚的美德之一,講白了,「順服牧者」其實是信徒能不能繼續在教會立足的條件。

信徒順服牧者,那麼牧者該拿什麼來回應呢?很簡單,就是讓信徒覺得他在教會中的付出是有價值的,是「積財寶在天上的」;基督徒的生命是會被「翻轉的」;成功的人生才是受祝福的人生;一時的失敗算不得什麼,更大的祝福要從天「澆灌」下來的。簡單地說,就是「爽」一個字——牧者爽,信徒也爽。

牧者有權威,信徒可以爽,大家各取所需,彼此相安無事,那怎容許發生批判牧者這種會破壞「和諧關係」(不,更正式的說法叫做「合一」)的事情呢?

本土神學是台灣長老會的主流嗎?別傻了,「爽快神學」才是。

PS To 豬小草,請不要回應說:「批判別人爽快,不也是讓你自己爽?」好啦,被你發現了,我承認,批判,讓我爽快!我擁護「爽快神學」,我立志當爽快神學家!

2007年1月12日

你一定沒見過--螳螂產卵



上個禮拜二晚上,我家門口忽然一陣騷動,我出門察看,看到幾個人正瞪大眼睛注目櫻花樹,這才發現,真是不得了,螳螂產卵耶!回家趕緊拿起數位相機留下記錄。

後來在網路上查資料得知,螳螂的卵囊「螵蛸」。是一種中藥材。

2007年1月8日

你們教會的執事都在幹嘛?

不知道你們教會的執事都在幹嘛?。按照使徒行傳的記載,初代教會的執事主要負責社會救助的工作。

現代教會中執事似乎不負責社會救助的工作,而是打雜的成分居多,簡單地說,執事們必須統包教會財務、總務、雜務,也許用台語「撿頭檢尾」來形容還蠻貼切的。怪不得很多執事受選成為長老之後,總有一種「升級」的榮譽感,因為他們不用再做「打飯班」的工作了(註:我當兵時部隊的傳統。凡是尚未『破冬』的人,都是「打飯班」的一員,「打飯班」必須負責隊上一切雜務、體力勞動。所以等待「破冬」,是打飯班成員的期待)。

上週為了寫作「亞洲教會史」專題研究的期末報告,在莫非特所著《亞洲教會史》中,讀到第三世紀一份古文獻《使徒遺範》,對於敘利亞教會基督徒生活的描述。《使徒遺範》是現存最古老教會紀律的紀錄。其中有一段講述教會執事的工作:

逢星期天,即每個星期的第一日,基督徒都必須到教會去,若缺席,就等同「撕裂(基督的)身體」。主教坐在教堂東邊盡頭的座位上,扮演著牧者、傳道人、教師和法官的角色。長老坐在他的旁邊。執事負責接待,為近來敬拜的信徒安排座位,男的在前,女的在後;如果尚有空位,年輕人可坐在旁邊,如果沒有,便站在一旁;攜同孩子的年輕婦人與老婦女及 寡婦坐在另一處。執事亦負責維持秩序。

執事須為每個進來的信徒安排座位,各人不能坐錯位置;執事亦需留意不可讓人竊竊私語、偷偷入睡、放聲大笑或互打手勢。

原來古代教會的執事這麼有權威,負責「風紀股長」的工作,專門揪出不專心做禮拜的人。不知道如果在現代教會中,賦予執事這些權利,不知道會不會增加他們的榮譽感?

不過這些初代教會執事也不是毫不講情理的,他們也是憐憫人的人。

但若貧窮的到來,......特別是體弱多病的,當時若沒有位置給他們,那你這作監會的,就是自己坐在地板上,也得竭力想法子讓他們可以就坐。

讀到這裡真的很感慨。常常有很多教會吹捧自己向初代教會學習,可是他們羨慕的多是「權能事奉」、「神蹟奇事」、「大量增長」。到底「初代教會」該帶給我們什麼典範呢?

2007年1月6日

博士班該唸到什麼地步?

前不久接到也同在東南亞唸博士班的一位學姊來信,(其實論輩分,她過去是我的團契輔導,)
信中提到她辛苦趕報告的情形:

好幾次從日出做到日落
沒有出家門一步
懶得出去吃飯就翻出冰庫的菜尾
有一次還把本來要給小狗吃的羊排熱來吃
直嘆是人間美味
因為實在餓了

這位學姊和他的夫婿不僅要牧養一間中大型教會,
兩人也同是東南亞博士班的學生,
此外,他們還有一對女兒要照顧,
壓力真是大啊!

而我呢?今天除了中午在餐廳用餐外,沒離開過研究室,
收拾好東西準備離開時,才驚覺剩一個小時圖書館就關門了。
原來,我的手錶從進研究室後就擺在桌上,
所以它的自動發條一直沒有機會上緊,然後就愈走愈慢......
所以我還以為我離開的時候才晚上八點,想不到,已經是九點多了,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在裡頭待了十二個鐘頭了。
全身僵硬、腰酸背痛是出了圖書館大門第一個感受。

不過,還是為著今天的這一切感恩,因為我趕上了落後的進度。

2007年1月3日

先知預言該怎麼解釋?

W傳道在台灣中部某教會牧會,取得中會授與之「牧師候選人資格」後,亟思異動,
故前往L先知處,請求L先知為其禱告,指點未來牧會去處。

L先知按手在W傳道頭上禱告半晌後告知:「W傳道,在禱告中我看見一枝箭,往南射去。」W傳道心想,「往南?吾現時於台灣中部牧會,屏東位居台灣最南端,莫非上帝屬意我前往屏東牧會?」

W傳道心中大喜,認定上帝旨意已明確,故當速速遵辦為宜。

次日,W傳道致電數位屏東地區牧長,請求異動協助,雖未明言L先知之言,但W傳道特別表明「吾乃明白上帝之旨意,故選屏東」之意。

K牧師,W傳道之神學院同班同學,接獲W傳道之電話。

「K牧師,我是W傳道,我要到屏東牧會,你人脈廣,幫我介紹一下吧」

「W傳道,你怎麼會想到屏東來?」

「L先知幫我禱告,他說他看到一枝箭往台灣南邊射去,屏東位居台灣最南,那就是屏東啦,絕對錯不了了」

「W傳道,是嗎?不對喔,我怎麼看到那枝箭是射往巴士海峽去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