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8日

[上課講稿]如何寫作新約研究報告

自從有機會繼續在神學碩士班進修以來,我漸漸理解作為一名神學人,生活與他的神學是分不開的,我的意思是說一個神學人的生活過的怎樣,他的神學就呈現那個樣子。

特別是這二個學期有機會教學,我發現我非常「嫌惡」上課遲到、蹺課的同學,每次看到有同學偷偷摸摸從後門進來,或者八點起不來,第二節才來的,心中就很不舒服。我把這種感覺和我太太分享,她只淡淡的說了一句:「那不就是你嗎?你氣什麼!」天啊,我太太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從那時開始,每一次我看見有人遲到,偷偷從後門進來,或者大辣辣的接手機,我只是告訴自己:「你看你看,蔡銘偉那就是你!」

所以在談這個題目之前,我要先認罪悔改,並不是我真有好到有這資格跟大家上課,許多事情確實只是我比各位先走一步,我犯的錯比各位更多,所以我願意把我犯錯的經驗跟大家分享。當然,我也可以這麼說,如果我在學習上還有什麼成果,那麼大概都是在錯誤的學習中堆砌起來的。

在談「如何寫好新約研究報告」之前,我想首先要跟大家談談「為何新約(應該是所有)研究報告寫不好」?我想報告寫不好的首要敵人就是剛剛一開始我所說的神學人的生活沒有紀律。這點我從林鴻信老師的言教與身教中學習很多。

接下來要進入最現實的問題,我想神學院的教育其實在訓練二件事情:第一是閱讀,第二是表達。表達又分寫作與講演(講道)。閱讀與表達的訓練完全沒有捷徑,這就像少林寺的武僧習武,是一點一點累積下來,換句話說,閱讀與寫作的能力完全在於「量」的累積。常常有人說我英文不好看不懂英文文章,誰英文天生就好了?

有三條路我可以告訴你:第一條路是下苦工,第二條路是下苦工,第三條路還是下苦工。

不過我們不要忘記,我們這個世代閱讀與寫作能力都大幅下降,所以不要以為你口才不錯,口才和能不能寫作其實沒有太多關連,所以只有一句話,多練習。我不客氣的講,就是因為傳道人表達能力的下降,所以教會才會把禮拜的焦點從講台移轉到舞台上面,反正聽不懂,又沒內容,所以唱唱跳跳要好的多。

如果我們都同意閱讀與表達的重要性,接下來我要談談研究報告寫作的常見的問題。

首先要談談題目。研究報告的題目是一個大學問,這牽涉到語意學的問題、方法論的問題,甚至能不能成為「研究」「報告」的關鍵問題。先談談語意學的問題,有許多報告的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內容,反而在於題目的語意就不通。最差勁的人會在封面寫:「新約神學」,拜託,新約神學是科目名稱,不是你的報告題目,除非你要寫一本書,不然怎麼可能題目叫做「新約神學」。

有一篇國科會的獎助論文題目是:「低收入國中生學習態度研究」結果這篇論文在審查的時候被退件,理由是題目語意不通,大家想想看語意上出了什麼問題?應該如何改?

另一個常犯的語意錯誤是邏輯的錯誤。「從教會增長理論反思加爾文的教會論」。在邏輯上教會增長理論與教會論確實會有關係,但加爾文是16世紀的神學家,同時加爾文神學已經被公認是偉大且重要的神學,但是教會增長理論是近代20世紀後半還未成熟的產物。和從題目的語意上瞭解,「加爾文教會論」是被「反思」的對象,那麼意味著教會增長理論代表著一種真理或者至少是具備標準的地位,也就是作者是要某種當代不成熟的理論來修正或反對加爾文的思想。顯然這種題目就犯了邏輯錯誤。如果是「從加爾文神學教會觀反思教會增長理論」顯然比較合理,也比較符合常識。

南神的「教會與社會」刊物上有一篇文章,題目是「法利賽人是好人嗎?」這篇文章的內容十分豐富,但我總覺得這樣的題目實在不像題目。的確,題目本身是可以用問句來呈現,但是往往這都需要一句副標題加在後面,因此雖然只是一句副標題,但是卻是題目重心的所在。如果改成:「法利賽人是好人嗎?:論第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法利賽人的發展與傳統」我想會更好。
這裡給我們一個提醒,如果在語意上,一句話無法完整表達題目的語意時,應該嘗試用副標題的形式來呈現,往往這會解決你的問題。

另一點要注意的是,題目本身有時應呈現方法論,換句話說,焦點集中,不僅指的是論題(issue)的集中,也包括方法論的集中。例如:「台北靈糧堂與雙連教會增長的比較研究」,這個題目就把方法論集中在「比較」上面。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什麼叫做好題目?一個好題目最基本的要求是「題目與內容相符」的題目。一般而言台神的研究報告大約從3000-6000字,其實寫作的空間有限,因此一個研究報告的題目一定要「焦點集中」,不要野心太大。但是另外一個問題出來了,我怎麼知道題目的焦點集不集中?關鍵就在於閱讀,如果你事前的閱讀量夠多的話,你一定知道學者討論的焦點在哪裡?曾經出現哪些爭議?

而怎樣的焦點算是集中?我提出一個概念,以一篇5000字的報告為例,前言大約需要500-600字,而結論也需要300-400字,換句話說,大約剩下4000字的本文。一般來說,要介紹一個概念,或釐清一個問題1000-1500字絕對少不了,因此4000字的空間最多足夠討論4個issues,甚至3個就夠了。

如果課程是新約神學,題目訂為「新約神學」絕對沒分,如果訂為「保羅的聖靈論」實在太大,「哥林多前書的聖靈論」還是太大,我想如果訂為「保羅對聖靈恩賜的概念:以哥林多前書12章12-31節為例」應該是適當的。這樣一來,才可以達到「深入淺出」的地步。

談完題目,接下來要談一下寫作的問題。前面我說過,增進寫作能力最重要的方法是不斷練習。在這裡我有一點要強調的是研究報告寫作,要特別強調「主題句」的寫作練習。如果你對於中文的作文略有研究的話,你會知道構成文章結構的技巧可以有倒敘法、破題法。請你一定要養成破題---也就是「主題句」的習慣,不論你的推理過程如何發展,你一定要在每一段的第一句話就清楚的說明你這一段的立場,千萬不要囉囉嗦嗦一大堆,然後說「你現在猜到了嗎?」批閱的老師沒空跟你猜猜看,主題句的技巧千萬要練習好。

下一個要談的寫作技巧,或者說是現在大多數人的問題就是,「連結性不夠」。常常有些人的講道篇,內容豐富,表達力強,但是聽起來就是覺得怪怪的,常常問題就是出在沒有連結性。

研究報告的普遍問題也出在這裡,從A推論到B不要以為每個讀者都清楚你的推理過程,記得交代接下來你要往哪兒走。特別是大段落結束的時候,連結性的交代更是重要。例如「如果保羅對聖靈的恩賜的理解是站在….的立場,那接下來要探討保羅如何應用聖靈的恩賜。」加上這段連結語,會讓你的報告架構更加完整,不會有突兀的感覺。當然不見得一定是用直述句來做連結,自問自答也是一種技巧。例如「既然保羅強調聖靈的恩賜,那為何保羅會指責哥林多教會誤用恩賜?」

就論文的架構來說,如何安排架構是一個大問題。但是就我所理解,每一個學者所使用的方法都不太一樣。例如林鴻信老師在德國的博士論文,莫特曼是要他從最核心的部分開始寫,然後再向外發展。而我們的校友石素英在德國的博士論文則是從第一章開始寫起。東南亞博士班的陳俊光牧師(主修新約),他的博士論文卻是從第二章開始著手,等全部寫完再回過頭來寫第一章。
當然以上所提到的人他們都是博士論文,長度都有數萬字。但是我的經驗也發現,除非你對議題本身已經有十分的掌握,不然前言放最後寫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以免停滯在前言,影響後面的進度。

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寫作的效率問題。我的建議是,當你在閱讀的時候,就一定要開始做讀書筆記。而且這讀書筆記最好是一開始就打進電腦。我的作法是一個科目(一篇報告)開一個檔,然後所有的讀書筆記都全部打進同一個檔中,(不過建議你要做記號,標明主題,書名、頁數,以免到頭來找不到)。等到要真正開始動筆時,真正的工作只是在視窗上面移動你的讀書筆記(剪貼、複製),然後再加上自己的觀點。

有的人會埋怨說,常常讀書筆記打進了二十頁,最後整理出來的報告只有五頁,但那有什麼關係,反正電腦檔案還在,以後不論是寫相關的報告或者是做專題演講,你就有很多資料可以參考使用。

最後在結尾的地方要做一個提醒,好的研究報告應該在本文的地方做論述,結尾千萬不要出現新論點。如果你參加過奧瑞崗辯論比賽,你應該知道在比賽計分規則中以一條,如果結辯的時候出現新論點,是完全不計分的,裁判應該忽略新論點的存在。所以不要想說我有秘密武器要留在最後使用,如果真是這樣,那就糟糕了。

以上所談的大概是所有研究報告需要注意的問題,如果談到新約研究報告,我想有幾點是值得與大家進一步討論。(首先我們先假設各位沒有接受過原文訓練。)

首先是參考資料,一篇研究報告好不好,他的參考資料絕對有密切的關係。一般來說,研究報告大概都是針對一個主題作研究,當我拿到題目之後,我應該從哪裡著手呢?特別是手邊資料很多,不知該如何取捨的時候很令人感到麻煩。這時候聖經神學辭典就是最重要的工具。

現在主要的聖經神學辭典有哪些可以運用呢?我首先會推薦ABD這套。首先他所收集的條目非常多,幾乎一個神學生會遇到的問題或會討論的觀念他都會有收集。更重要的是,ABD每一個條目的後面都附有參考書目,因此當你閱讀完ABD的介紹,你會先對這個題目有些基本概念,然後再按照ABD所列的書目(通常都是這個題目最基本的書目)進一步發展。可以這樣說,你可以把ABD視為研究報告的「地圖」,你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按圖索驥就是了。

如果研究報告是要以經文為中心的,那麼有哪些工具書可以成為「地圖」呢?在這裡我推薦WBC NIGTC AB 這三套聖經註釋。以WBC為例,在每一段的開頭,他一定會列出非常詳細的研究書目,這對我們是非常有用的。接著他會討論經文的問題(經文校勘學),然後釋經文形式,再來是結構,會解釋重要字詞的意義,最後是詮釋與應用。我想這樣的註釋書編寫體裁不但符合當代的解經理論,也是符合神學生所需要的。

至於新約希臘文原文字典的介紹,因為這堂課有不少人沒有學過希臘文,因此會放在新約導論課堂說明。

這個部分最後要來談談其他參考資料的選擇。首先容我強調,參考資料之所以你能夠拿來參考,把它放在註釋及書目上,其前提是:「它有被參考的價值」,而不是「我看的懂」。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在以前,因為知識不普及,所以知識份子很少,大概只有知識份子有能力且有機會出書。但今天不一樣了,大家都可以寫書,即使是聖經註釋,或是聖經神學類的著作,也有越來越多「跨行」的作者在寫作。

我並不是否定非聖經學者不能寫書,我要說的是,他寫的東西有沒有參考的價值?比較差勁的狀況是因為看不懂英文,所以大量引用中文書籍。不客氣的說,在道碩這個階段,很少中文書是有你參考的價值,以羅馬書為例,馮蔭坤的羅馬書註釋絕對會是經典之作,但我實在想不到還有哪些其他中文著作是值得你參考。坦白說,除非你是做聚會所神學研究,不然你在聖經研究報告裡面引用倪柝聲或李常受的文章,鐵定分數不高。

所以有一件事情是值得你注意的,就是要對學術界的發展有一些敏感度。至少你要能夠認識各個學門的天王級人物,例如,新約研究領域,你至少要能夠認識10個重要的近代學者,最好對他們的背景、專長有些瞭解。至少行家寫的東西絕對是值得你參考,你會遇到「垃圾」的機會比較少。另一個層面,是你要對每一學門的各個領域的重要著作要有所概念,例如講到保羅神學,James Dunn的保羅神學一書絕對是傳世之作。而R. E. Brown在AB系列中的路加福音註釋絕對也是經典之作,很少人能出其左右。接下來我列出一些重要的新約研究書單,基本上在各種領域都有,不一定要買,但至少希望大家去圖書館翻翻看,看這些書在說些什麼。(見附件)

當然,做一位神學初學者,怎麼可能會認識那麼多的書籍、學者,其實這也是苦功夫,為你要常常來逛圖書館,常常注意新書的狀況,甚至你要常常翻翻出版社的目錄,這些資訊是訓練你有對參考資料的「品味」,而不是用「搜刮」的方式把垃圾當作寶。

最後要和大家談二個我認為寫研究報告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開放的心胸。華神一位老師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反省到,過去華人(應該是說國語)教會三十年的神學教育基本上是失敗的,因為神學院一直在扮演神學警總的角色。神學院不太花精神在教導學生要認識真理,倒是花很多時間在判定誰是異端,誰是不合福音派的立場。

過去二年我有機會在某一間福音派神學院上課,我深深發現這種現象依然存在,學生面對老師所提出來的意見或挑戰,第一個反應並不是予以評論,常常是問:「老師你講的這個是符合福音派的立場嗎?」如果南神的主流神學是本土神學,那我會告訴你這一間神學院的主流神學叫做「立場神學」---立場比一切都重要。

我一開始非常不習慣,因為這種情形在台神並不多見。因為老師會告訴你A如何,B如何,C又如何,但是老師不會硬說非要哪說是「官方」立場,甚至老師會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立場與想法。

所以我會覺得說,這樣開放的心胸才能夠真正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傳道人。沒有開放的心胸,不願嘗試思考的多元性,而只讓經驗主宰一切,這樣培養的不是傳道人,是廟公。不過有開放的心胸,卻沒有敬虔的信仰,那也不行,那會製造出一堆教會康樂部長。

不否認今天的長老教會已經失去理想性,有的人搞權,有的人搞錢,還不知道有沒有人搞女色,你可以大罵長老會沈淪。但是你要先捫心自問:神學教育帶給我多少東西,我被神學教育改變了多少?

神學院不會讓你玩三年,但你在神學院絕對有辦法混三年,沒有人會管你幾點睡覺,也沒有人會管你有沒有每天讀聖經靈修禱告。但是不要忘記你當初和上帝的約定,不要忘記當初你決定排除萬難來到這裡,在這裡不是只有你一人孤單奮鬥,不要忘記,耶穌基督和我們在一起奮鬥,上帝的靈所賜的能力會與我們同在。

2007年3月27日

九月,波士頓見

這三年來在信仰上有些體認:
順遂的發展雖好(當然,常說這是上帝美好的旨意),
但是進入新階段後的大大小小的狀況,才真是挑戰。

兩年前的這個時候,在匆忙間離開左營,卻又很快地被上帝帶領回到台神,
記得那時很感謝上帝順遂的帶領,
其實這一年八個月來,發生在信仰、學業、生活、事奉上的挑戰卻沒有減少。

所以「這是不是上帝的旨意?」,不是問題,
「上帝要我如何活在他的旨意裡面」才是大問題。

過去這一年多來,一直都以英國的博士班作為規劃的方向,
甚至也為此跑了一趟美國參加SBL,與教授見面,
結果想不到最後上帝為我預備的下一個去處是:美國最古老的神學院---波士頓Andover Newton Theological School。

今年九月將會前往ANTS花兩年時間修一個STM學位。雖然這是一個碩士學位,但是因為他的課程要求遠超過東南亞博士班的水準,所以東南亞教授團同意接納在ANTS的課程可以作為我東南亞課程的一部份。所以這算是一魚兩吃的策略:兩年後,不僅東南亞課程可以結束,也同時拿一個STM學位。而ANTS所寫的論文則成為博士論文的發展基礎。

想來也很好笑,當初以英國作為規劃方向時,基本的想法是在英國博士班不需要上課,直接寫論文,時間比較省。而且,比起美國、德國,還可以省下學古典語言以及第二外國語的負擔。

然而,根據ANTS的規定,除了原本的八門課以及一篇論文之外,我還是要通過古典語言(不只是新約的Koine希臘文,而是要古典希臘文或希利尼希臘文)以及德文的課程。所以當初想要迴避的,如今一件不缺。

嗯,上帝真是很幽默。繞了一大圈,才告訴我答案。

ANTS雖然規模不大,但ANTS最大的優勢是他屬於波士頓神學聯盟BTU的一員,這包括Harvard、BU、BC、Gorden-Conwell等東北部最頂尖的九所學校。學生可以自由免費跨校選課。其中教授團光是新約教授高達三十五人,陣容極為堅強。

講了這麼多,其實我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能不能去」、「去哪裡」已經不是問題,「去了之後該怎麼辦」才真是大挑戰。

對了,佳韻、恩得和我都一起去,所以我們不會分隔兩地。

就這樣,九月,波士頓見。

2007年3月22日

律法的界線與愛的界線

英國著名的新約學者James Dunn曾經提出一個新穎的觀點解釋猶太人遵守律法的動機。他認為猶太人(特別是那些保守的法利賽人)遵守就約律法的態度,其實標示出身份認同的「邊界」。

這意思是說法利賽人不斷地用口傳的方式擴張律法的解釋,一方面除了適應社會變遷,一方面愈來愈繁瑣的律法,正好標示出「純正」猶太身份的邊界。

傳統上認為猶太身份的傳遞是藉著血統以及遵守摩西律法來取得的。在法利賽人的主導下,猶太身份認同還要再加上三千條對律法的應用解釋。

律法的界線日趨嚴格之下,隨之而來的副作用就是「愛」也被畫出界線。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祭司與利未人面對那個被強盜打的半死的旅人的反應,不啻反應出這種「邊界」的心態:那人是在我愛的邊界外!

既然愛的邊界劃得這麼清楚,所以不愛邊界外的人,也成了理所當然的,甚至是毫無爭議的。對那位祭司和利未人而言,從一個死人(看起來是)旁邊走過,不予理會,是「主流的正確」,是理所當然的,內心是不會有一丁點掙扎的。

信仰當然有邊界,信仰也需要邊界不可。在信仰中若毫無邊界,那麼信仰就失去內涵與當有的意義(如某些高舉「包容」大旗,要求教會撤除所有規範,若有不從,即冠以「歧視」大帽之人)。但問題是,「邊界」劃在哪裡,那真是一大難題。

本文不在論爭信仰的邊界該怎麼劃才合聖經,才合真理。但我要問,在教會中若有肢體踏在這邊界外時,該具備什麼態度?

有時候,肢體不僅是踏在線外,而是行為根本與信仰背道而馳時(例如長老的配偶在外另組家庭),教會反而莫不作聲,因為大家心知肚明,誰去管這事誰就要倒楣。

而有時,肢體只不過因為事奉疲憊一時軟弱,就觸碰了教會崇尚的邊界標準。結果下場就是被牧長視為眼中釘,以「不順服」的名義,把肢體掃地出門。

誰劃界線?往往不是最有權威的人劃界線,其實最需要為別人劃界線的人,才真是最軟弱的人——因為界線,讓他們有安全感。

2007年3月20日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前天在HEMIDEMI上看見為樂生事件登廣告的呼籲,就毫不猶豫地捐出了一百元。
這兩個禮拜來,支持或反對樂生拆遷的聲浪僵持不下,
或是彼此指責或是互相奚落。
對我而言,一百萬人的交通固然重要(我家也在新莊),
但是,主耶穌的比喻清楚地說: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25:40)被囚禁幾十年的樂生院民,當然是台灣社會中眾多「最小的」中的一員。
就這麼簡單。

在樂生的事件上,我有一個很深的反省:「愛」真是不容易。 雖然我們基督徒也常常以「愛裡面沒有懼怕」自勉,但是當要實踐「愛鄰舍」、「愛仇敵」的時候,心中不自覺的恐懼,總要佔據了我們的眼光。至少我先承認,「愛自己想愛的」、「愛那些自己覺得值得愛的」是要輕省地多了。
先不管樂生青年背後有沒有政治力介入,不管樂生青年抗議是否搞錯了對象,不管樂生青年是不是自以為是。至少,讓我們先確定一件事:樂生的院民是最微小的一位。

2007年3月18日

【講章】跟隨耶穌

馬可10:17-27
上個禮拜大學的學力測驗剛剛結束,這讓我想到台北和平長老教會的牧師蔡茂堂牧師,他是一位牧師也是一位醫師。他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人才,他的求學過程中一直非常順利,甚至在三十幾年前大學聯考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他是全國第四名考進台大醫學院,七年之後以第一名畢業於台大醫科。

我曾經聽過他分享他高中時期準備大學聯考的過程,他說當他立定志向要進醫學院的那一剎那開始,每一次一想到他要進醫學院,就不知不覺間就會催促自己趕快唸書,結果到了大學聯考放榜的那一天他看見榜單自己考上了,在那時他竟然沒有高興的感覺,反而有一種嚴重的失落感。因為過去二三年來,考上台大醫學院是他人生奮鬥的唯一目標,但如今目標已經達到了,他卻忽然有一種人生沒有方向、目標的遺憾。

蔡茂堂醫師的故事我認為在今天的社會上絕不是獨特的例子,依我在大專團契輔導的經驗來說,考上大學之後不知人生目標的人比比皆是。在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中,記載了一個不一樣的年輕人來到耶穌的面前,我們今天就要來思考在這年輕人身上所發生的事,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有什麼教訓。


當我們看電視上那些介紹婚姻的節目中,會「速配」成功的,往往有幾個共同的條件:年輕、高學歷、長的要好看、要有好職業、最好還要有錢。擁有這些條件的人,有時即使看起來沒有什麼內涵,也是受歡迎的對象。今天的經文記載著就是這麼一個特別的青年。馬可福音書10:22記載這一個人是一個有錢人,在路加福音18:23記載這一個人是一個官員,而馬太福音記19:20-22記載這一個人是一個年輕人。所以我們可以對這個故事中的主角有一個初步的瞭解,這是一個年輕、富有、有地位的高級知識份子。他長的美不美我們無從知道,但我相信光是前面提到的這幾個條件,就會讓人羨慕的要死。

從經文的記載來看,這位年輕人不只年輕、有錢、有地位,他還很有高水準的道德生活。因為他說他從小就完全遵守了摩西的律法。以這個人的地位來說,如果他要見耶穌,也只要打發人去告訴耶穌就好了,根本不需要親自來到耶穌的面前。但是他來到耶穌面前卻是因為他沒有永生。聖經描述這位年輕人是「跑」、「跪」、「問」這三個動作來到耶穌面前,他迫切的期待有人能夠給他答案。表面上看這位年輕人似乎十分敬虔,但是在我們這位年輕人身上看到許多問題,其中最大的一項就是:「他的生命有許多欠缺」。

首先在這位年輕人是以「物質」的觀念來看待「永活」(永遠的活命),「永活」(永遠的活命)是指一種與永遠上帝同在狀態,或者說是跟天父上帝有一個非常密切的關係的生活方式,但是這位青年以為「永活」是一種摸的著的「物質」,所以他向耶穌說他要「承受」永活,所以他向耶穌說他要「做」什麼,換句話說,他想要通過「作功德」來交換永遠的生命。其次,這位年輕人在耶穌面前驕傲的說:「這一切的戒命我從小就遵守了」,這表示這位年輕人很驕傲,他是以「自己的義」而不是以「上帝的義」來作為生活的準則。

這位年輕人來到耶穌面前希望能得到一種「財富」與「永活」的雙重保證,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個年輕人是「面子和裡子」全都要。耶穌對這位有為的年輕人是很有好感的,因為聖經說耶穌甚喜歡他。不過我們看見耶穌給他一個很大的挑戰:你還欠一項,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去救濟窮人,然後來跟隨我。面對耶穌的要求,這位年輕人的回應竟然是:他憂憂愁愁的離開。聖經告訴我們的理由是因為他「很有錢」。

這個人因為很有錢,而放棄了從耶穌基督得到「永活」(永遠的生命)的權力。一般我們讀到這裡,常常會直接下一個定論說,「原來有錢人沒有辦法進天國」。不過,我們仔細、進一步想一想,這個年輕人的問題,真的是很單純的因為「很有錢」嗎?前提到過從經文的記載中看到,這個年輕人是因為他生命中有所「欠缺」,才來找耶穌尋求答案。然而耶穌卻指出他生命的問題,不是「不足」、「欠缺」,而是「太多」。

從這樣的分析來看,這個年輕人的生命似乎很矛盾。所以當耶穌對這位年輕人說:「變賣你一切的財產,賑濟窮人」時,其實,耶穌對這位青年人所發出的挑戰、要求就是:「改變你的人生價值觀」。我深深覺得耶穌的挑戰正好同時點出今天青少年事工的本質在哪裡。

過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因為教會年輕人流失,所以普遍教會就很自然地以「想辦法把人留下來」作為青少年事工經營的重點。所以這幾年我們看到教會裡面的青少年事工非常多樣而活潑。有的教會成立樂團、敬拜團;有的教會每年舉辦福音隊,訓練青年人傳福音;有的教會帶青少年去攀岩;有的教會帶青少年騎自行車環島。反正,這些事工、活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讓年輕人知道教會重視他們、教會很好玩、很有趣。

我從這幾年事奉的經驗發現,把青少年強留在教會裡面,真得代表這個人的信仰就會改變嗎?我深深感受到,把青年留下在我們自己的教會,只不過是青少年事工的一小部分。青少年事工更多的地方,應該是如同主耶穌所發出的挑戰一樣,我們要影響年輕人、改變年輕人、挑戰年輕人。我們要影響年輕人的人生目標,我們要改變年輕人的價值觀,我們要挑戰年輕人看事情的角度。
當這個世界透過大眾媒體影響年輕人、塑造年輕人的價值觀時,耶穌基督挑戰所有要跟隨他的年輕人,要求所有在教會活動表現熱心的年輕人說:變賣你的所有!就是要丟棄你屬世的目標,改變你只看世界的價值觀。耶穌基督要你把他自己放在你生命中最中心的位置,耶穌基督要求你要用耶穌基督的眼光來看世界,耶穌基督要求你,要以他的新來做你的心。

那個來求問耶穌要得到「永活」的年輕人,他最後失敗了,他離開了主耶穌。聖經告訴我們原因在於這個年輕人「很有錢」。各位,「很有錢」不代表他在這個世界上所擁有的財富。「很有錢」也包括了這個年輕人所積聚的好名聲,最重要的是,「很有錢」也代表了這個年輕人的「人生目標」、「價值觀」。換句話說,這個年輕人生命的困境,不在於他沒有到教會,他真正的困境,是他來到了教會,可是卻拒絕被耶穌基督改變,他不願回應耶穌基督的呼召,去改變那生命最深層的、最核心的部分。這個年輕人離開了。我們可以想見到,這個年輕人回到他原來的世界中,他還是可以很有錢,他還是可以很有名,他也還是在教會(猶太會堂)中,積極努力的事奉。做一個屬靈長輩都大力稱讚的好青年。這個人沒有主耶穌基督還是可以過得很好不是嗎?如果他不講,誰知道他曾經拒絕過主耶穌基督的呼召和要求?

一開始我提到的蔡茂堂牧師的例子,我還要做一個補充。蔡茂堂牧師大學聯考是全國第四名,七年後,他以第一名從台大醫科畢業。我們知道三十年前,台灣最賺錢的醫生最是外科,所有最好的學生都要選擇外科發展。但是因為主耶穌基督的呼召,他是台大醫院歷史上第一位選擇精神科發展的第一名畢業生。蔡牧師不僅是精神科醫師,他甚至選擇偏遠的恆春作為他服事的地方。最後甚至放棄一切,到神學院唸書準備作牧師。

現在有許多人常常把一切歸榮耀歸給上帝這句話當成是口頭禪,可是我發現現多人愈是講這句話,其實他愈是將榮耀歸給自己,好像不把自己的成就講出來,就不能榮耀上帝一樣。耶穌對這位有成就的年輕人說;你還欠一樣。同樣的耶穌基督也在向滿有成就的我們說;你還欠一樣。那麼我們面對上主的時候,我們到底欠哪樣?就是我們人生的目標要改變、我們的價值觀要改變,具體來說就是讓信仰與教會生活與日常生活都能夠合一。所以當我們願意從內心真實的活出我們的信仰,就是跟隨耶穌,那時我們才有豐盛的生命,我們才有永遠的生命。

我們一起禱告:

呼召我們來跟從你的主,我們要感謝您揀選我們成為你的子民,我們是屬於你的兒女。主啊,原來成為你的門徒,不是僅僅有來做禮拜,不是我們很會服事,不是我們很會禱告,而是我們要改變。今天你向我們發出一個呼召,就是每個跟隨你的人,都要改變我們的眼光,改變我們人生的方向。求主幫助我們,在你的面前我們不要「憂憂愁愁的走了」,相反的,我們要以榮耀來跟隨你。求主幫助我們堅定心志,願意接受你的改變、塑造。禱告靠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2007年3月16日

進步更多了

剛剛把恩得送去幼稚園,
今天的狀況比起昨天要進步更多,
至少他在車上已經不會狂哭狂叫,
乖乖的坐在媽媽腿上。

當車子愈靠近幼稚園,恩得顯得比較緊張,
一直要爸爸抱抱。
下了車,他也自己走進幼稚園,
一開始他要我陪他一會,
後來我就跟他說爸爸媽媽要先回山上,
下午再來接你。
恩得雖然又哭得很大聲,
不過已經沒有昨天那樣誇張,
所以我們也放心的走了。

只是回來的路上,我自己心想:早知道去年再撐個幾天恩得就適應了嘛,太早放棄了。

2007年3月15日

一天一天進步

本來上個禮拜應該就貼出來,
遲遲未敢分享,乃是因為怕太早「破功」——恩得又上學去了

和八個月前的經驗類似,
恩得上幼稚園的頭一個禮拜一切都顯得那麼順利,
出乎我和佳韻的意料之外,
然而進入第二個禮拜,這才是挑戰的開始。
禮拜一早上佳韻送恩得去幼稚園,他已經顯出有點抗拒的樣子,
還是半哄半騙的方式送進幼稚園。
禮拜二,車子才剛到幼稚園他就吵著要回家,
最後是佳韻先載他到便利超商買了一盒餅乾,
然後才送進幼稚園,不過佳韻告訴我,她一離開,就聽到恩得大哭的聲音。
下午我去接恩得的時候,他又表現的很快樂的樣子。

昨天上午真是惡夢一場,他一早起床就顯出不安的情緒,
一直不願意穿上鞋子,然後把門關上,
第一次我把恩得「抓」上車子的時候,
他死命地扳住方向盤,和他僵持了幾分鐘之後,我就退讓了,
因為如果要這樣開車,實在太危險了。

回到家裡,就跟佳韻商量等她小組聚會完後再說吧。

後來我們就和鄰居承恩媽媽商量一起都把孩子送去,
恩得一發現車子的目的地是幼稚園,又開始拼命抵抗,
拉著我們不願進去。就這樣僵持了將近半小時,
趁他在玩溜滑梯的時候,我們就離開了,
當然,恩得的哭聲又是響徹雲霄。

鄰居承恩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他也不願意他媽媽離開,
兩個小朋友就在門口大哭起來了。
我們覺得如果不下定決心,現在就妥協帶回家,
這樣就前功盡棄了。

昨天放學,我和佳韻一起去接孩子(還包括)另外兩個鄰居的孩子,
恩得看到我們非常高興,口中還唸唸有詞地反覆今天老師教的兒歌,
老師也說,早上我們離開後雖然哭了一陣子,
可是後來也融入了群體中。
我心裡就想,其實他應該快適應了。

今天,也感謝上帝,因為進步了一點點,
雖然沿路狂哭百般的不願,但是到了幼稚園,
卻又主動地去爬他最愛的玩具,
還好意地邀承恩一起玩,
雖然我和佳韻還是「落跑」,
但我有信心恩得會一天比一天進步!

2007年3月14日

好像被遺忘了


在將近八十年的樂生歷史中,其實基督徒的關懷未曾斷過,
只是在樂生危機中,基督徒的聲音似乎被遺忘了,
我的意思是說:「基督徒把自己遺忘了」

如果我們去過樂生,就會發現樂生裡面有一間基督教會,一間天主堂,和一間佛堂。
其中的基督教會--「聖望」教會,是芥菜種會的創辦人孫李蓮牧師娘大力支持而成立的教會(不過我查閱資料,應該是戴仁壽醫師創立,後由孫理蓮牧師娘接手)。

樂生院在日本時代是強制隔離,院民只要進去了,就一輩子出不來,
幾乎等同被判死刑,因此1936年聖望教會就在這個背景下成立,
可以想見教會對於樂生院民在精神上的重要性。

這間專為樂生院民所設立的教會,可能是世界上僅見的一間漢生病友的教會,
雖然現在聖望教會的會友可能院民所剩無幾,都是附近的居民為主,
但他的獨特性,在教會史上絕對值得記上一筆。

很遺憾,在樂生的危機中,基督徒們忘了我們的手足,我們的弟兄。

在禱告中紀念樂生院民,是我在大齋節期中的禱告。

2007年3月10日

大屯山主峰步道半日遊

今天下午心血來潮,決定前往陽明山區走一走,
我這個標準的麵龜族,再不動,哪天中風都不意外。
會選中大屯山,其實也沒別的原因,因為從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步道解說來看,
距離、難度應該適合我這個一年爬一次山的人吧。

車子在陽金公路轉進百拉卡公路,在路旁可以遠眺小油坑還有竹子湖。










把車停妥在二子坪遊憩區入口停車場後,背上背包就開始今天的路程。
才剛開始不久,陣陣濃霧就來襲,不一會,前方的路就看不清了。










往二子坪遊憩區的步道整理得非常理想,很適合全家一起健行,
不僅沒什麼坡度起伏,而且路旁也鋪設了無障礙道路,
輪椅、娃娃車都可以進入,甚至某些路段還裝設了扶手










從停車場到二子坪距離很短,我快步行走,只花了二十分鐘左右,就到達二子坪。









從停車場到二子坪遊憩區一路上真的可以用「遊人如織」來形容,
但是從二子坪開始往大屯山主峰的路上,就只剩下我一人了。










一開始登山步道在森林裡穿梭,不一會,又穿出森林,來到「大屯坪」的空曠地方,
這時候霧又更濃了,前方的道路幾乎埋在霧裡。










再轉過一個彎,又進入森林中,不過隨著高度逐漸升高,濃霧就漸散去,
大屯山南峰、西峰、面天山清楚可見,只是還來不及拿起相機取景,霧又飄過來了。

從停車場到二子坪遊憩區1.4公里,但因為路平坦又寬敞,花了二十分鐘,
但是從二子坪遊憩區向上爬到大屯山主峰1.85公里,卻花了一個小時,
真的是太久沒有運動,快到山頂時,右大腿已經酸痛不已,
最後四百公尺,幾乎是「舉步維艱」。

不過,最後還是登頂了。










大屯山主峰上有民航局的導航設施,











還有一個奇怪的盆子(是中央大學的衛星信號設備)。











從主峰另有柏油路直達山腳下的停車場。
這段路兩公里,很快的,就回到停車場。

在停車場邊,我發現了一個荒廢已久的紀念碑,













原來是當年開闢百拉卡公路的「兵工」部隊所留下的,
想不到「兵工」做的是「工兵」的工作,
這些部隊沒去兵工廠,跑到山上開路,
想必這當中一定有文章












不過我想當年的那個部隊,雖名為「兵工」部隊,
應該是「工」大於「兵」的性質吧。
從歷史來看,這個紀念碑也五十五年了,應該比中正紀念堂更有資格做古蹟吧。




2007年3月9日

能影響青年人的,是因著信任,不在權威

今天我的部落格接到一位署名Lingo YSL的陌生人留言,
既然叫我小心文字獄,又要我說名字,
他的留言讓我覺得有點「白目」,
一開始還不知道這是誰,好奇心的驅使之下,
連上了他留下的聯絡資料,
真讓我驚奇!一位多年未聯絡的團契輔導--一位改變我生命方向的輔導。

已經不記得那是哪一年,只記得是賀伯颱風肆虐台灣的那幾天,
我背起一個背包隻身從台北到台東,再從台東到屏東林邊,
從台東到林邊的路上跑給賀伯追,不過這不是重點。

離開台北,沒什麼理由,
在我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情形下,
我剛從新加坡開會回來的第二天,
P告訴我他愛上別人了。

我無法承受這個狀況,有好幾天像個稻草人,食不下嚥、也睡不著覺,
辦公室的伙伴真的很nice,所有的工作他們都自動share掉了,
疼我的陳姐還請我去仁愛路吃超大份量的生魚片,
最後,主任要我自己休假,不論幾天,好好調整再回來。

其實在那幾天,我拼命callYSL,可是好幾天卻找不到人。

YSL曾是我和P的輔導,
也與我們兩個熟稔,
我想YSL和我不僅是輔導與被輔導的關係,
更像是朋友的關係。

離開台北之前的最後一刻,
我從辦公室寫了一張傳真給他(也許向求救信吧),
請他務必與我聯絡,因我實在需要跟他講話。

回到台北的第二天傍晚,我接到YSL的電話,
其實他才和全家出國休假回來,剛下飛機一進家門,
看見我的傳真,就放下一切,趕緊與我聯絡。
不僅如此,YSL還馬上從家裡來到台北陪我吃晚飯。

不僅如此,飯後還邀我到他家繼續再聊,
那晚,我們什麼都聊,聊我,也聊他。

那天正是他封牧的前幾天,
新訂作的牧師大禮服就掛在他的書房,
YSL竟然要我先穿上試試看,體會看看!

我誠實地向他分享很多P和我之間差異和問題,
講著講著,他說了一句:「銘偉,放開吧,讓她走吧!」
我沈默了一會,心中的結,似乎就這樣解開了。
最後他帶我做了一個感謝的禱告,
為過去四年的每一天獻上感恩。

雖然,往後的路還是波折,
但是YSL的一句話,真的是關鍵。

回想起來,我會聽,不是因為他很有權威,就單單我信得過他,
他真是我可以信賴的對象。

往後數年,我們不常聯絡,
記得有一次在神學院不期而遇,
YSL不因為我是晚輩,也是神學生而有所保留,
相對地,跟我分享了很多他在事奉上的困難。

我取得神學碩士時,他收到我送出去的第一本論文。
在事奉的道路上,他是第一個影響我的人。

這幾年來,我和佳韻真的很努力在青年事工上,
我們常常花時間(特別是佳韻花了更多時間,投注更多精神)和青年朋友「作伙」。
其實YSL當年所影響我的,就成為我日後事奉的表率,
「陪伴」,不是因為年輕人寂寞無聊,而是,
我們要讓她們明白我們是她們可以信任的朋友,
一如YSL當年和我的關係一般。

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四日那天發生了什麼事?

剛剛拿到1978年北大年會議事錄,關於總會人權宣言案,會中有過激烈的攻防,從連署人中,可看出某些端倪。

議事錄第十四條:臨時動議第一案

案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大會聲明案

說明:
(一)本大會竭誠擁護政府,在國際姑息逆流中堅持反共,維護宗教信仰自由國策。近年來我國在蔣院長經國先生領導下國泰民安、經濟產業之發展享譽全球。積極推動國家建設,力圖光復大陸國土,深足以感奮人心。因此我們赤誠擁護蔣院長經國先生競選第六任總統暨謝主席東閔先生競選副總統,繼續領導全民團結一致同舟共濟。解救大陸同胞共享民權及信仰自由,以期實現我中華民國革命建國之理想,並貢獻於世界和平。

(二)近年來總會極少數人士,屢次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名義發表所謂「聲明」、「呼籲」和「宣言」均是總會極少數人士之政治意見。其發表之程序,不合教會法規,不能代表教會全體之總意,應屬無效。因此,我們鄭重反對前述以整個教會名義所發表之所謂「聲明」、「呼籲」和「宣言」,並建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制止,今後不可以少數人之獨斷強作整個教會之總意,發出任何政治性「聲明」、「呼籲」和「宣言」危害國家,以及全世界之和平。

辦法:請北部大會議決聲明

提案人:
星中:陳溪圳、袁鄒富來、顏春安、鄭李秋蘭、鄭君芳、高聰聖、卓輝隆、王慶基、莊讚恩、黃保成、林天數、徐謙信、陳南卿、吳俊雄

北中:林徽熊、陳福信、梁文彬、王黎明、謝靈果、黃六點、李長裕、許憲宗、黃顯智、李鏡智、游仁榮

竹中:蔡逸士、陳清圳、林希平、邱信典、劉得信、林贊煜、劉榮宗

東中:陳瑞成、徐寶貝、江天順、江金定、李新定

議長提詢問眾議員此案是否准列為議案討論。議論良久後,顏春安舉議照原案准列為議案,王慶基助舉。王再興第一改議,將此案分開為兩案討論,李桂第一助改。賴俊明第二改議此案不必成案。另時全體議員起立贊成擁護蔣院長經國先生競選第六任總統暨謝主席東閔先生競選副總統。請議長祈禱及上電。胡茂生第二助改。贊成第二助改40名,贊成第一助改36名,贊成舉議41名。在場議員147名。均無過半數。此案本會不接納為議案。

第二十二條:臨時動議第二案
案由:議請北大會議上電擁護蔣院長、謝主席競選出任第六任總統、副總統領導全民光復大陸。

說明:電文如下:本大會竭誠擁護政府,在國際姑息逆流中堅持反共,維護宗教信仰自由國策。近年來我國在蔣院長經國先生領導下國泰民安、經濟產業之發展享譽全球。積極推動國家建設,力圖光復大陸國土,深足以感奮人心。因此我們赤誠擁護蔣院長經國先生競選第六任總統暨謝主席東閔先生競選副總統,繼續領導全民團結一致同舟共濟。解救大陸同胞共享民權及信仰自由,以期實現我中華民國革命建國之理想,並貢獻於世界和平。

提案人:
星中:顏春安、高聰聖、卓輝隆、莊讚恩、黃保成、許勝弘。

北中:謝慶榮、謝靈果、林文秀。

竹中:盧泰江、陳宏文、陳診亞

東中:陳瑞成、徐寶貝、潘克中、葉勝文、蔡斯馨

議長問眾議員此案是否准為議案來討論。陳溪圳舉議准為議案,顏春安助舉,贊成者84名,本會准。

第二十三條:顏春安舉議第二十二條議案照原案通過。謝慶榮助舉。胡茂生改議此案不必列為議案,只在北大會議中請議員起立表示擁護蔣院長謝主席競選出任第六任總統、副總統,並由議長領導議員為蔣院長謝主席及國家將來祈禱及上電。電文照議案說明之電文。王再興助改,贊成改議者78名,贊成者32名,大會接納改議。

第二十四條:眾議員起立鼓掌擁護蔣院長、謝主席競選出任第六任總統副總統。同時議長領眾議員為蔣院長謝主席及國家祈禱。

第二十五條:臨時動議第三案
案由:請北大聲明去年八月十六日以總會發表「人權宣言」危害教會及國家安全與本大會無涉。

提案人:
星中:顏春安、高聰聖、莊讚恩、黃保成、卓輝隆、鄭君芳、王慶基。

北中:謝慶榮、李鏡智

竹中:盧泰江、劉榮宗

東中:潘克中、蔡斯馨

議長提詢眾議員是否接納為議案。陳溪圳發言,本臨時動議已依法提出應接納列為議案討論。孫武夫發言此案本日下午(上堂)已討論無需要再提出。議論良久後因為與前議案不同,議長宣布認為此案是新議案請大會討論。

第二十七條:副議長詢問眾議員,臨時動議第三案是否准為議案討論。議論良久後,表決贊成者13名,不贊成者65名。在場議員139名,都沒有超過半數,本大會無接納此案為議案。

--------------------------------------------------------------


神學院道學碩士的訓練目標

這個禮拜天是台灣神學院設立一百三十五週年的紀念日,
當然,所謂的一百三十五週年是從馬偕從淡水登陸之後,
在砲台埔的空地上設立「逍遙學院」算起。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屬的三間神學院,和國外的神學院比起來最大的差異在於,
三間神學院被定位在「牧會取向的傳道人的(職業)訓練所」,
教會(總會)對神學教育的方針、內容具有支配的權力。

因此神學院畢業生一畢業,唯一的去向就是接受總會傳道委員會的差派(抽籤),
即便畢業生有什麼樣的異象、才能、恩賜,甚至是缺點,傳委會都一概不論,反正就是抽籤受派就是了,
要到機構、國外宣教、進修或是其他型態的事奉,一切都得等到牧師資格取得之後再說。
這篇貼文的重點我不是在抱怨傳委會的不通人情,或是官僚,
我最近在想,如果台灣神學院的定位在短期內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到底,在這個定位下,
神學院如何培育能夠勝任這個角色的傳道人?

我要直言,在台神前後十年的學習經驗,「講道能力」不足已是很迫切的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我前後數屆的台神畢業生在教會事奉,若有什麼好名聲,似乎多是因「辦事工」而出名。至於因為講台事奉而被稱許的,顯然要少很多很多。

我常常去不同的教會講道,我發現有一些教會的會友,一到了講道時間,就習慣性地拿出週報、傳單、耕心週刊來閱讀。「台上講台上的,我看我的」這種現象,我想絕對不是偶發的,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聽不懂」、「沒有內容」大概是普遍的原因。事實上,牧者講道事奉會讓會友「聽不懂」、「沒有內容」最直接的根源,我想就是在神學院的時候,講道養成訓練不足。

台神講道訓練不足,直接地跟聖經科師資長期積弱不振有關。

即使現在聖經科老師人數、教學品質已經較以往提升很多,講道學也有專門的老師任教。但顯然,學生講道訓練提升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上學期我受命翻譯研二講道學課程一半的講道篇。令我驚訝的是,其中多數中文的表達不僅不流利、優美,甚至有不通的狀況(沒有主詞、沒有受詞,整段數百字只有一個句號......),至於解經內容就更不用說了。

改革宗教會的基礎在於上帝的話語。如果我們培育的神學生,無法使其具備宣揚上帝話語的足夠能力,教會的基礎將岌岌可危。不過我也質疑,許多教會對牧師的不滿,常常聽見的意見是「疏於探訪」、「不會辦事工」,反而很少聽到牧師是因為講台事奉怠惰而被請走的。所以一種可能的狀況是,其實教會的會友重視舞台(事工)要多於講台(講道)。會友可以不在乎牧師講些什麼,但是會友會很在乎牧師作了什麼沒有?這種偏差的牧者、長執、會友互動狀況,正是對教會基礎的慢性淘空。教會看起來愈是熱鬧,其實基礎愈是薄弱。一旦風雨來襲,怎能挺立得住?

PS按著我翻譯講道篇、批改期末報告的經驗,我實在要建議院方,以後入學考試應該要考中文的語文測驗。沒有基本的語言能力,怎能奢求適切地傳講上帝的話語?

2007年3月3日

長老教會也該處理自己的「轉型正義」吧!

首先聲明,「轉型正義」在這篇文章的意義,和現在正流行的「轉型正義」意義有所不同,我只是要提出在長老教會歷史上的一件可能幾乎被遺忘的過程。

1978年,長老教會所發表的「人權宣言」必須要在當年的總會提案接納。在那之前,國民黨、情治機關積極運作,利用威逼利誘的方式,施壓總會不可通過「人權宣言」。其中,最惡劣的事實就是,國民黨在台南召集五十位總會議員,運作他們在總會年會中彼此監視,並提案反對。

過去這二十多年間,我陸續聽到很多牧長回憶當年總會開會過程。綜合我所理解的過程是,這五十位總會正議員(長老會總會有正議員、參議員之分),每人都領了國民黨所發的一千元「車馬費」,受命必須要在總會年會中發言反對、並投反對票。由於當年總會的開會表決慣例都是舉手表決,因此,這五十人佔了正議員總數的約六分之一,陣容算是龐大,在現場便會發揮很大的「監視」、「鎮攝」作用,一方面,人數眾多可以散發一股肅殺之氣,讓人不敢投贊成票,另一方面,誰贊成,誰反對,通通會被記錄下來,成為秋後算帳的依據。

結果第二天投票結果是237:49,「人權宣言」獲得總會接納。為什麼反對的人會少一票呢?原來那五十人其中一位良心不安,連夜通知總會幹部,讓總會幹部重新安排第二天的流程。第二天開會討論「人權宣言」案時,內政部派官員「列席指導」,甚至花蓮縣長柯水雲站起來發言說:「只要人權宣言不過,我擔保高俊明牧師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見當時氣氛之緊張。進入投票時議長裁示改成「秘密投票」,而不是舉手表決。此時,陳博誠牧師站起來帶頭高唱聖詩「我認救主不驚見肖」,鼓勵眾議員勇敢為信仰見證。就這樣,國民黨的陰謀無法得逞。

這五十人是誰?我覺得當「人權宣言」邁入第三十週年之際,這五十人必須站出來交代當年國民黨運作的事實。特別是他們拿錢的行為,與猶大賣主無異。這五十人應站出來交代當年國民黨運作的事實,除非他們堅持當年的行為(包括拿錢)是「基於信仰的決定」,若不是,他們必須要為當年的行為道歉。

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元凶」是誰?

2007年3月2日

一路走來,都是上帝的恩典滿滿

我從每一年的照片檔案中,各挑出一張全家福照片。這見證了一路走來,都是上帝的恩典滿滿。



















這是我們的第一張全家福,恩得出生第三天




















恩得一歲,在美國新澤西洲的海邊海鮮市集




















恩得兩歲,在宜蘭冬山河




















恩得兩歲八個月,在花蓮萬榮林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