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3日

我懂了,原來他想做的不只是朋友

有天下午我在辦公室和恩得通電話,討論晚上去看變形金剛3的事情,

旁邊的同工聽了我們的對話,跟我說:「銘偉,你們父子的對話好像朋友喔」。

嗯,「朋友」,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別人如此形容我和恩得的互動。

晚上見面時,我問恩得:「恩得,你覺得我們兩個是不是好朋友?」

恩得說想了想說:「大概吧。」

我又追問,「你比較想當爸爸的好朋友,還是當爸爸的兒子?」

這個問題似乎難倒恩得了,他看著我一晌,然後說:「兒子。」

我問為什麼,恩得回說:「當你兒子比較好啊,因為爸爸會照顧兒子。」

嗯,我懂了,原來他想做的不只是朋友。


=======================================
和本文主題不相干的歌曲一首:黃小琥,不只是朋友。



2011年7月2日

論文謝辭

今天終於把論文最後的修正搞定了。然後再補上先前一直不想動筆的感謝文。原本想就是將一本「純論文」付印即可,不要加上其他和論文內容無關的部分。但後來想想,十年來有太多人有形、無形地付出在這本論文的醞釀過程中,不把我的感謝放在論文中似乎說不過去。但是我的論文都是用英文寫的,能讀、願意讀、有時間讀的人一定很有限,如果感謝文還用英文寫,那就無法使那些我要感謝的對象明白我的感謝,所以,這本英文寫作的論文,卻有一篇純中文的謝辭。收到論文看不懂內容沒關係,至少知道我在感謝誰比較重要。以下就是謝辭的內容: 
-------------------------------------  


    「耶穌受難的意義」是我長久以來在學術研究上關切的議題。作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徒與傳道者,我始終認為重新思考與反省耶穌基督在信仰中的地位與意義,是重新建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神學的關鍵。故此,我主張:教會如何認識耶穌基督(基督論Christology)將塑造教會的身份、定位(教會論Ecclesiology),而教會的身份、定位將影響教會如何見證耶穌基督福音的方式(宣教Missiology);反過來說,教會見證耶穌基督福音的方式(宣教Missiology)反應了教會的身份、定位(教會論Ecclesiology),而教會的身份、定位(教會論Ecclesiology)則顯出教會認識的耶穌(基督論Christology)。本篇論文可視為我在參與建構台灣宣教神學的初步成果。

    本論文能夠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鄧開福博士。在六年的博士研讀生涯中,鄧老師不僅是我的老師更是至親的兄長與朋友。老師所教導我的不僅是學術知識,他的信仰、人格、風範更在彼此的互動當中讓我得到塑造、薰陶。此外,鄧師母長期為佳韻禱告、鼓勵。能受教於鄧老師門下,是我以及我的家庭莫大的祝福。

    此外,感謝本論文的口試委員杜敬一神父、鄭仰恩教授,在論文口試中,給予本人許多指教與建議,本論文最後即是依照論文口試委員的建議而修正。

    在博士班的生涯中,得到上主莫大的恩典,能到美國波士頓Andover Newton Theological School進修兩年。我要感謝Dr. Sze-Kar Wan, Dr. Mark Heim, Dr. Judy Haily, Dr. Robert Pazmino, Dr. Simon Lee, Dr. Nick Carter以及Dr. William Herzog II諸位老師的教導。本論文的核心思想即成形於Andover Newton Theological School 進修期間。

    在波士頓進修的兩年,要感謝Boston Taiwanese Christian Church, BTCC所有的牧長、弟兄姊妹的關心與照顧,雖然這兩年中經歷過許多挫折、挑戰,但BTCC的兄姊以實際的行動支持幫助我的家庭。我們要對BTCC獻上感謝。

    在博士班課程中能夠到波士頓進修完全在原來的計畫之外,這是上帝所賜的大恩典。在此特別要感謝台北東門教會盧俊義牧師以及幾位不願具名的資助者奉獻,讓我們得以成行。除此之外,我們還得到來自各地教會許多弟兄姊妹、家族長輩的奉獻支持,也要一併表達內心最大的感謝。同時也要感謝左營教會弟兄姊妹以及陳明志牧師、永和教會弟兄姊妹以及黃銅沛牧師對我們家庭的照顧、支持以及指導。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母親林志芬長老、岳父張剛榮牧師、岳母張楊安幸師母。在這漫長的學術生涯中,他們是最重要的代禱者與支持者。缺少了他們的代禱與支持,我不可能在時限之內完成論文寫作。最後,我要將這本論文獻給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佳韻與恩得。他們的容忍、陪伴、鼓勵與愛,是支撐我奮戰不懈的重要力量。

    作為改革宗傳統的神學人,我深知若不是上主的恩典與憐憫,斷不可能成事。若這本論文能有些許成果與貢獻,都榮耀將歸給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