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

我們需要讓長者有善終的地方

(刊登於2015年5月份曠野雜誌)


過去這三個月中,幾位教會的長輩接連安息。在往返奔波為臨終者祈禱,與協助喪家處理後事的過程中,才驚覺到台灣老人要善終實在不容易。

照顧失智、失能老人往往耗去家屬極大心力。現階段而言,大多數的老人要達到巴氏量表的評分,而能夠申請到外籍看護工並不容易。因此,將失智、失能的老人送往長期照護中心,就成了不得不的選擇。

然而,照護中心並不是給老人善終之處。特別是台灣習俗忌諱之故,如果讓人病故在照護中心,不僅有其他家屬抗議,那張病床也可能因被視為不潔,短期內很難再招到新的長者入住,會影響照護中心的營收。

然而,進入臨終但還有氣息的長者,醫學中心的急診室總是拒收,那麼這樣的長者要送去哪裡呢?因此,有一種介於安養中心與殯儀館之間的特殊醫院便因應而生。

所謂的特殊,乃是指這樣的醫院專收臨終彌留病人,但是這樣的醫院卻又不是安寧病房。這些長輩被推到哪裡呢?答案是「加護病房」。

以我的會友進去的這種「加護病房」為例,狹小的空間擠滿二十床再加上昏暗的燈光,讓人有強大的壓迫感。每一床的老人雖都接上監測儀器,然而,每一床上方又吊了一個牌子:DNR(拒絕急救)。理論上加護病房應該有更多的醫生與護士,然而只見兩個護士負責這二十位長者的「加護照顧」。

用最粗魯的話講,老人就是送來這裡等死。

為什麼這些老人是送來「加護病房」等待臨終呢?原來這又和台灣的健保畸形發展有關。因著健保給付制度設計導致醫院超大型化發展,許多社區型的醫院因為給付不足紛紛倒閉。眾所週知,加護病房的給付要比一般病房給付多上許多倍,所以這些小型醫院藉著給付較高的加護病房來維持營運。這些小型醫院會主動找上長期照護中心成為「特約醫院」,只要有病危、預備臨終的長者,便立即送往這裡的「加護病房」。

可是,這裡畢竟還是「加護病房」,一天僅有上下午兩次,一次三十分鐘的探視時間。因此絕大多數的時間,這些進入生命最後階段的長輩,都處於孤單無人陪伴、理會的狀態中。而大多數都是即將斷氣時,醫院才匆忙通知家屬前來處理後事。這種情形下,家屬往往都來不及見上最後一面,徒留許多遺憾。頂多就是按照台灣習俗,留一口氣用救護車載「老人」回家斷氣,之後又以原救護車將「遺體」送往殯儀館。

這顯示快速高齡化的台灣社會,不僅面臨嚴重的老人照護問題,連老人臨終都已經成為難解的問題。但再怎麼說,這種畸形的「臨終加護病房」不該是老人生命最後一站。有沒有一種可能性是,讓這種社區的「臨終加護病房」轉型成正式、合格的「安寧病房」,讓老人有尊嚴、有愛走完生命最後一程。

附帶一提的是,「在家安寧照護」是個立意良好的作法。每週都有醫生、護士前來探視、給藥。然而,現實上,接受在家安寧照護而臨終的病人,醫院只願意開「診斷證明書」,而不開立「死亡證明書」。最後為了取得死亡證明書可以辦理後事,家屬還要經歷一番折騰。

生命由上主所賜,也由上主收回。然而台灣醫院婦產科、小兒科醫生逐漸減少,甚至許多偏遠地區已經沒有婦產科醫生。迎接新生命到來,難度越來愈高。而如今,連善終之處也難以獲得。台灣人真是「生也難,死也難」啊!

(高雄羅雅長老教會牧師、長榮大學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