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9日

神學院道學碩士的訓練目標

這個禮拜天是台灣神學院設立一百三十五週年的紀念日,
當然,所謂的一百三十五週年是從馬偕從淡水登陸之後,
在砲台埔的空地上設立「逍遙學院」算起。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屬的三間神學院,和國外的神學院比起來最大的差異在於,
三間神學院被定位在「牧會取向的傳道人的(職業)訓練所」,
教會(總會)對神學教育的方針、內容具有支配的權力。

因此神學院畢業生一畢業,唯一的去向就是接受總會傳道委員會的差派(抽籤),
即便畢業生有什麼樣的異象、才能、恩賜,甚至是缺點,傳委會都一概不論,反正就是抽籤受派就是了,
要到機構、國外宣教、進修或是其他型態的事奉,一切都得等到牧師資格取得之後再說。
這篇貼文的重點我不是在抱怨傳委會的不通人情,或是官僚,
我最近在想,如果台灣神學院的定位在短期內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到底,在這個定位下,
神學院如何培育能夠勝任這個角色的傳道人?

我要直言,在台神前後十年的學習經驗,「講道能力」不足已是很迫切的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我前後數屆的台神畢業生在教會事奉,若有什麼好名聲,似乎多是因「辦事工」而出名。至於因為講台事奉而被稱許的,顯然要少很多很多。

我常常去不同的教會講道,我發現有一些教會的會友,一到了講道時間,就習慣性地拿出週報、傳單、耕心週刊來閱讀。「台上講台上的,我看我的」這種現象,我想絕對不是偶發的,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聽不懂」、「沒有內容」大概是普遍的原因。事實上,牧者講道事奉會讓會友「聽不懂」、「沒有內容」最直接的根源,我想就是在神學院的時候,講道養成訓練不足。

台神講道訓練不足,直接地跟聖經科師資長期積弱不振有關。

即使現在聖經科老師人數、教學品質已經較以往提升很多,講道學也有專門的老師任教。但顯然,學生講道訓練提升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上學期我受命翻譯研二講道學課程一半的講道篇。令我驚訝的是,其中多數中文的表達不僅不流利、優美,甚至有不通的狀況(沒有主詞、沒有受詞,整段數百字只有一個句號......),至於解經內容就更不用說了。

改革宗教會的基礎在於上帝的話語。如果我們培育的神學生,無法使其具備宣揚上帝話語的足夠能力,教會的基礎將岌岌可危。不過我也質疑,許多教會對牧師的不滿,常常聽見的意見是「疏於探訪」、「不會辦事工」,反而很少聽到牧師是因為講台事奉怠惰而被請走的。所以一種可能的狀況是,其實教會的會友重視舞台(事工)要多於講台(講道)。會友可以不在乎牧師講些什麼,但是會友會很在乎牧師作了什麼沒有?這種偏差的牧者、長執、會友互動狀況,正是對教會基礎的慢性淘空。教會看起來愈是熱鬧,其實基礎愈是薄弱。一旦風雨來襲,怎能挺立得住?

PS按著我翻譯講道篇、批改期末報告的經驗,我實在要建議院方,以後入學考試應該要考中文的語文測驗。沒有基本的語言能力,怎能奢求適切地傳講上帝的話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