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學術也像練武,都有其基本功。
我們常常講「蹲馬步」是練武的基本功,馬步要蹲得好,拳才打得漂亮。
搞學術有基本功嗎?我想語言、方法論、寫作等等都是搞好學術的基本功。
但不知為什麼,「論文格式」似乎被許多神學人棄之如鄙屣。
舉例來說,「同上註」「ibid.」之類的用法早在十多年前的《芝加哥大學格式手冊》第五版中明確排除了。換句話說,不論引用資料在註腳重複出現多少次,反正就是有耐心地一個一個列出來。
不過,某位大老,最新出版的書籍通篇的註腳還是使用「同上註」。也許大老也是老大,他怎麼比劃都有粉絲在後面鼓掌叫好;而各大門派掌門人彼此過招時,也沒有別的大老會甘冒大不諱在這小事上挑三撿四,免得被批不學無術只知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找碴,而壞了門派家風。
大老開車橫衝直撞,擺明了叫我這教導交通規則的下人沒臉見人嘛!
不過,我雖不是警察,好歹我還是是個監理站的考官,
台神新鮮人,要出嶺頭大門先過我這一關!!
2010年5月31日
2010年5月17日
台神的藍鵲
台神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從1997年在這個校園出入以來,
每年春夏之交出沒在台神校園的台灣藍鵲,已經成為台神人的共同生活經驗的一部分。
藍鵲是家族性的鳥類,一定是團體行動。過去推斷在嶺頭這一帶應該有個藍鵲家族,
因為他們總是五六隻一起在校園中行動。
不過今年可真是熱鬧,鄭仰恩老師曾在他家門前的樹上見到超過二十隻藍鵲停留。
.JPG)



三月底的某日適逢天晴,一群藍鵲又在校園中覓食,搶食著山櫻花的果實。
過去幾年間,藍鵲常常在台神校園中築巢,記得1999年那年,一個藍鵲巢正好築在男生宿舍門口正上方的柿子樹裡,當雛鳥孵育之後,進出男生宿舍要非常小心,因為藍鵲為了護衛雛鳥,會從空中俯衝下來攻擊過往的行人。那一年,大家進出男生宿舍都得要非常小心,不然就要換個門出入。
今年,台神校園裡又出現了一個藍鵲鳥巢,不過這次是在高大的麵包樹上,必須用高倍率的鏡頭才能拍攝的到。
(底下這張照片可以看到親鳥的尾巴露在巢外)

逆光,不過還看得到鳥巢大概的樣子。

最後,不要忘記,台神還有兩隻世界特有種的藍鵲
每年春夏之交出沒在台神校園的台灣藍鵲,已經成為台神人的共同生活經驗的一部分。
藍鵲是家族性的鳥類,一定是團體行動。過去推斷在嶺頭這一帶應該有個藍鵲家族,
因為他們總是五六隻一起在校園中行動。
不過今年可真是熱鬧,鄭仰恩老師曾在他家門前的樹上見到超過二十隻藍鵲停留。
三月底的某日適逢天晴,一群藍鵲又在校園中覓食,搶食著山櫻花的果實。
過去幾年間,藍鵲常常在台神校園中築巢,記得1999年那年,一個藍鵲巢正好築在男生宿舍門口正上方的柿子樹裡,當雛鳥孵育之後,進出男生宿舍要非常小心,因為藍鵲為了護衛雛鳥,會從空中俯衝下來攻擊過往的行人。那一年,大家進出男生宿舍都得要非常小心,不然就要換個門出入。
今年,台神校園裡又出現了一個藍鵲鳥巢,不過這次是在高大的麵包樹上,必須用高倍率的鏡頭才能拍攝的到。
(底下這張照片可以看到親鳥的尾巴露在巢外)
逆光,不過還看得到鳥巢大概的樣子。
最後,不要忘記,台神還有兩隻世界特有種的藍鵲

Tag
seminary
2010年4月28日
2010年3月24日
這次你的坦率換我臉上三條線
今天下午圖書館裡的一段對話:
神學生A:「哇,你看學校辦的活動『青年牧養的藍海策略』在論壇報上登好大的廣告喔!半板彩色的耶」
神學生B:「對啊,好棒喔!可是為什麼學校不登載自己長老教會的『教會公報』上呢?」
神學生A:「不知道,也許是經費考量,學校欠了很多錢耶。彩色廣告很貴耶。」
神學生B:「唉啊,反正長老教會的年輕人都走光了,登在教會公報也沒用啦!」
神學生A:「對啊,登了也沒用。」
神學生B:「我要上課去了」
神學生A:「我也是」
這次換站在旁邊看報的我臉上三條線......

神學生B:「對啊,好棒喔!可是為什麼學校不登載自己長老教會的『教會公報』上呢?」
神學生A:「不知道,也許是經費考量,學校欠了很多錢耶。彩色廣告很貴耶。」
神學生B:「唉啊,反正長老教會的年輕人都走光了,登在教會公報也沒用啦!」
神學生A:「對啊,登了也沒用。」
神學生B:「我要上課去了」
神學生A:「我也是」
這次換站在旁邊看報的我臉上三條線......
Tag
seminary
2009年6月18日
神學院有公共意識嗎?
台灣大學學生最近發起一項「百大維新」的校園評鑑,
起因是因為這幾年來台大以成為「世界百大名校」作為辦學最高目標,
校內所有行政、辦學方針一律都以「成為百大」為依歸。
而「成為百大」基本上就是參考世界各國公私立機構所發表的評鑑報告為準,因此台大的發展就是以達成或滿足這些評鑑報告的指標為目標。
然而,有人這樣反省與質疑:
的確,可以想見,任何校園內的聲音、意見都不能以牴觸「成為百大」為前提。
在嶺頭,似乎也遇見類似的困境。「向教育部立案」是當下學校最重要的目標。時間一久,「立案」變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沒有人解釋,也沒有人質疑。
在一篇院方發表,但已經消失的「台灣神學教育的危機與轉機」一文中,提到為了立案,未來五年台神需要新台幣四億元的經費。 雖然這篇文章已經在台神網頁中被撤掉,但是既然它曾經出現在網頁中,即代表院方的正式立場。「五年四億元」不是一筆小數字,應該說是天文數字。台神院方有義務進一步說明這「五年四億元」是怎樣算出來的?是不是沒有這四億元台神就不能立案了?如果「五年要四億元」,那麼立案後的第二個五年、十年又要花多少錢?
這筆天文數字要從哪裡募集?院方是否同時有了完善的募款計畫?還是要項該篇文章之末所說的,要馬偕醫院出這筆經費?馬偕醫院憑甚麼要出這筆經費?對方同意了嗎?八字沒半撇的事就先在網路上曝光,不是擺明要大家都下不了台嗎?
別告訴我院方是隻「誤闖教會政治叢林的小兔子」。
延伸閱讀:校園如何動起來
起因是因為這幾年來台大以成為「世界百大名校」作為辦學最高目標,
校內所有行政、辦學方針一律都以「成為百大」為依歸。
而「成為百大」基本上就是參考世界各國公私立機構所發表的評鑑報告為準,因此台大的發展就是以達成或滿足這些評鑑報告的指標為目標。
然而,有人這樣反省與質疑:
過去幾年來,台大所謂的「前進世界百大」以一些知名的國際評鑑作為依歸,比如說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評鑑,或是英國泰晤士報的大學評鑑。 這些評鑑有的以國際期刊的論文數目為主(如SSCI、SCI)、有的會看有幾個諾貝爾獎得主、有的計算國際學生的數量……等等。這些評鑑項目,有些被學界 詬病已久,有些則不能說沒有參考價值。
然而,當「前進百大」成了一所學校的方針,亮眼的國際排名,便取代了來自校園內的聲音。在這套遊戲規則之下,一切以遙遠的國際標準為準。學校裡的教 授對這些評鑑指標有什麼意見,不會被學校所採納;而各院系的教授、學生對教育有什麼想法,也早已經變得不重要。不論是學生或是老師,都只要等著國外的評鑑 訂出標準來,再乖乖地去符合那些標準。這樣子的校園,缺乏了反省的力量、更缺乏了眾人的參與。
的確,可以想見,任何校園內的聲音、意見都不能以牴觸「成為百大」為前提。
在嶺頭,似乎也遇見類似的困境。「向教育部立案」是當下學校最重要的目標。時間一久,「立案」變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沒有人解釋,也沒有人質疑。
在一篇院方發表,但已經消失的「台灣神學教育的危機與轉機」一文中,提到為了立案,未來五年台神需要新台幣四億元的經費。 雖然這篇文章已經在台神網頁中被撤掉,但是既然它曾經出現在網頁中,即代表院方的正式立場。「五年四億元」不是一筆小數字,應該說是天文數字。台神院方有義務進一步說明這「五年四億元」是怎樣算出來的?是不是沒有這四億元台神就不能立案了?如果「五年要四億元」,那麼立案後的第二個五年、十年又要花多少錢?
這筆天文數字要從哪裡募集?院方是否同時有了完善的募款計畫?還是要項該篇文章之末所說的,要馬偕醫院出這筆經費?馬偕醫院憑甚麼要出這筆經費?對方同意了嗎?八字沒半撇的事就先在網路上曝光,不是擺明要大家都下不了台嗎?
別告訴我院方是隻「誤闖教會政治叢林的小兔子」。
延伸閱讀:校園如何動起來
Tag
seminary
2009年3月11日
[開課預告]一般書信
在下受邀於台神神學系秋季班開「一般書信」課程,
地點可能在淡水教會或基隆教會,
歡迎八方諸位大德下班後搭乘捷運或台鐵蒞臨指導。
遠道光臨者,本人招待淡水魚丸湯一碗(包子請自付),或基隆廟口四神湯(割包請自付)一碗,
吃素者或可選擇在淡水郵局旁或基隆西岸碼頭旁星巴克咖啡任選中杯咖啡一杯。
九月底以前有效。
地點可能在淡水教會或基隆教會,
歡迎八方諸位大德下班後搭乘捷運或台鐵蒞臨指導。
遠道光臨者,本人招待淡水魚丸湯一碗(包子請自付),或基隆廟口四神湯(割包請自付)一碗,
吃素者或可選擇在淡水郵局旁或基隆西岸碼頭旁星巴克咖啡任選中杯咖啡一杯。
九月底以前有效。
2009年3月10日
牧師證明
講到「牧師證明」,我不禁想到以前在獎學金委員會遇到一件事。
某間大教會一直有個很好的傳統,就是教會全額支付教會出身神學生的學費、雜費,
但是因為學校獎學金資源有限,所以若有教會已經全額補助神學生,
那麼,學校不再給兩萬元的助學金。
那一年,那間教會的牧師在學生的教會獎學金領取證明上,
寫著「零」,然後簽下大名。
同工拿到獎學金申請書覺得不解,
打電話詢問該牧者,
不料那牧者竟回答說:我就是要讓我教會的青年多領兩萬元不行嗎?
牧師證明了又怎樣?不怕上帝的牧者多的是吧。
某間大教會一直有個很好的傳統,就是教會全額支付教會出身神學生的學費、雜費,
但是因為學校獎學金資源有限,所以若有教會已經全額補助神學生,
那麼,學校不再給兩萬元的助學金。
那一年,那間教會的牧師在學生的教會獎學金領取證明上,
寫著「零」,然後簽下大名。
同工拿到獎學金申請書覺得不解,
打電話詢問該牧者,
不料那牧者竟回答說:我就是要讓我教會的青年多領兩萬元不行嗎?
牧師證明了又怎樣?不怕上帝的牧者多的是吧。
Tag
faith,
reflection,
seminary
2009年1月22日
A Conversation
I visited one of my advisiors at Tai-Shen yesterday afternoon.
He mentioned: "How come it is I can't believe that I did't recognize a man when he got power, even we knew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He mentioned: "How come it is I can't believe that I did't recognize a man when he got power, even we knew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Tag
seminary
2008年12月13日
神學教育的買賣
香港的一位神學人如此反省:
出處:筆記
聽比我前期的台神校友評價老師,大抵是「口才好的」比「口才不好的」要受歡迎;
然而,
比我後期的台神校友評價老師,大抵是「講義多的」 比「沒講義的」要受歡迎。
還有,不論前期、後期的台神校友一定喜愛指定「中文教科書」 ,而不是「英文教科書」的老師----記一位年輕名牧在台神對上課老師嗆聲的名言:「我來這是讀神學的,不是來這讀英文的」
神學生也可以以為讀神學是付錢買筆記,三年過後就把筆記分拆再變賣給教會,到發現無貨時,就再入神學院付錢買另一批更新更正的筆記,這次等不了畢業,一於邊收貨邊散貨。
出處:筆記
聽比我前期的台神校友評價老師,大抵是「口才好的」比「口才不好的」要受歡迎;
然而,
比我後期的台神校友評價老師,大抵是「講義多的」 比「沒講義的」要受歡迎。
還有,不論前期、後期的台神校友一定喜愛指定「中文教科書」 ,而不是「英文教科書」的老師----記一位年輕名牧在台神對上課老師嗆聲的名言:「我來這是讀神學的,不是來這讀英文的」
Tag
reflection,
seminary
2008年9月17日
愈來愈多中文神學翻譯著作
近來從校園書房寄來的促銷電子郵件中,
屢屢有種「驚豔」的感覺,
有愈來愈多的英文神學重要著作被譯成中文出版。
事實上,中文神學界致力於翻譯事工,最早可追溯「廣學會」時代,
後來又在美國教會的支持下,開始了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Christian Classic Library系列的翻譯事工,這一套三十多本的翻譯文集網羅了從教父時期以來到一九六零年代的重要神學著作,是當時神學生必備的一套重要工具書。
後來又有一些早期留學美國的神學家,例如周聯華牧師化名「羅鶴年」翻譯了保羅田立克的「信仰的能力」,這是保羅田立克第一次被介紹進入中文神學界(當然,『保羅田立克』這個中文名稱也是周聯華牧師取的,比那個怪怪的『蒂利希』好聽多了)。
同一時期,東南亞神學院協會憑著其龐大的財力,也支持了一個神學院教科書的翻譯計畫「東南亞神學教育叢書」。
一九九零年代香港道風山則開始了以翻譯歐陸神學家著作為導向的翻譯計畫「歷代基督教思想研究文庫」。這個計畫極為龐大,從所選書目看得出主事者的雄心壯志。這個系列開始問世的時間,也正是我讀台神道碩的時候,這個系列售價昂貴,每年開學總是為了要不要買而頭疼不已。
不過,後來除了少數幾本外,我全部賣掉了,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個系列的那種「外星式中文」 語法我完全無法理解,我一度還以為自己是不是中文程度降低了。讀這種「外星中文語法」的翻譯著作,根本浪費時間,直接去讀原文還比較省事。
不過畢竟翻譯的速度永遠趕不上神學潮流。這也是神學院課堂中老師所開的書目永遠還是以英文書目居多的原因。
也許是因為英文書目對學生而言還是吃力,所以神學院老師總是不太苛求學生必需念英文資料。或者說,這時年在台神的經驗發現,台神的教育方式依然停留在「講演」的授課方式,老師幾乎不要求學生要有課前閱讀,上課的內容也不以閱讀材料為主。反正就是老師講甚麼,學生就拼命記。口才愈好的老師,所獲得的期末評價愈好。
這種學生「只聽,不讀」的授課方式,造成課堂只是單向的灌輸,也許偶有學生提問,但總是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為什麼聖經中有大痲瘋而沒有小痲瘋?」不然就是有學生當著課堂上回嘴:「我是來這裡讀神學的,不是來這裡讀英文系的」
換句話說,沒有要求學生閱讀,造成學生思考能力下降,再加上期末報告多是從網路剪貼而來,根本無從得知學生的學習狀況如何。
喜見許多基督教出版社努力引進更多的西方神學思潮,例如校園出版社「里程碑系列」的書目就讓人眼睛一亮。 (當然,這些都還是『福音派』的神學家著作,多翻譯一些Orbis出版社的作品如何!)盼望這些中文翻譯書籍可以對神學教育的進步做出貢獻。
當然,最後必需自我批判:為什麼我們要如此依賴希望神學著作呢?我們自己的本土著作呢?
屢屢有種「驚豔」的感覺,
有愈來愈多的英文神學重要著作被譯成中文出版。
事實上,中文神學界致力於翻譯事工,最早可追溯「廣學會」時代,
後來又在美國教會的支持下,開始了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Christian Classic Library系列的翻譯事工,這一套三十多本的翻譯文集網羅了從教父時期以來到一九六零年代的重要神學著作,是當時神學生必備的一套重要工具書。
後來又有一些早期留學美國的神學家,例如周聯華牧師化名「羅鶴年」翻譯了保羅田立克的「信仰的能力」,這是保羅田立克第一次被介紹進入中文神學界(當然,『保羅田立克』這個中文名稱也是周聯華牧師取的,比那個怪怪的『蒂利希』好聽多了)。
同一時期,東南亞神學院協會憑著其龐大的財力,也支持了一個神學院教科書的翻譯計畫「東南亞神學教育叢書」。
一九九零年代香港道風山則開始了以翻譯歐陸神學家著作為導向的翻譯計畫「歷代基督教思想研究文庫」。這個計畫極為龐大,從所選書目看得出主事者的雄心壯志。這個系列開始問世的時間,也正是我讀台神道碩的時候,這個系列售價昂貴,每年開學總是為了要不要買而頭疼不已。
不過,後來除了少數幾本外,我全部賣掉了,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個系列的那種「外星式中文」 語法我完全無法理解,我一度還以為自己是不是中文程度降低了。讀這種「外星中文語法」的翻譯著作,根本浪費時間,直接去讀原文還比較省事。
不過畢竟翻譯的速度永遠趕不上神學潮流。這也是神學院課堂中老師所開的書目永遠還是以英文書目居多的原因。
也許是因為英文書目對學生而言還是吃力,所以神學院老師總是不太苛求學生必需念英文資料。或者說,這時年在台神的經驗發現,台神的教育方式依然停留在「講演」的授課方式,老師幾乎不要求學生要有課前閱讀,上課的內容也不以閱讀材料為主。反正就是老師講甚麼,學生就拼命記。口才愈好的老師,所獲得的期末評價愈好。
這種學生「只聽,不讀」的授課方式,造成課堂只是單向的灌輸,也許偶有學生提問,但總是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為什麼聖經中有大痲瘋而沒有小痲瘋?」不然就是有學生當著課堂上回嘴:「我是來這裡讀神學的,不是來這裡讀英文系的」
換句話說,沒有要求學生閱讀,造成學生思考能力下降,再加上期末報告多是從網路剪貼而來,根本無從得知學生的學習狀況如何。
喜見許多基督教出版社努力引進更多的西方神學思潮,例如校園出版社「里程碑系列」的書目就讓人眼睛一亮。 (當然,這些都還是『福音派』的神學家著作,多翻譯一些Orbis出版社的作品如何!)盼望這些中文翻譯書籍可以對神學教育的進步做出貢獻。
當然,最後必需自我批判:為什麼我們要如此依賴希望神學著作呢?我們自己的本土著作呢?
Tag
reflection,
seminary
2008年7月22日
挪亞放鞭炮!
今天是台灣、台南、玉山三間神學院聯合招生考試的日子,
神研所舊約其中一題令人噴飯:
挪亞用甚麼來探測洪水已經退去?
(1)放鴿子
(2)放海龜
(3)放鞭炮
事實上,類似的Kuso考題不止一題。
下午在台語聖經新譯本翻譯小組上,我把這事講給諸位大老聽,
A牧師回應說,這是招收幼稚園學生喔
B牧師回應說,神學院大概要收十八分的學生吧
C牧師回應說,與其要學生考這種考試,不如廢止入學筆試好了。
D牧師回應說,現在的牧師很多都不讀聖經,這種考題,大概連牧師也不一定會回答吧。
如果我是考生,我會有種被羞辱的感覺,我認真預備,卻來這裡被羞辱。
站在傳道人的立場,我會不客氣的說,神學院自我作賤,是神學院自己昭告天下「神學無用論」的。
站在會友的立場,我會說既然神學院蔑視栽培傳道人的義務與責任,我為什麼要為神學院奉獻。
站在神學工作者的立場,我會說這個出題者,也許有神學知識,但卻是一個對教育完全無知的人。他/她不懂得考試測驗的基本概念,不知道是非題、選擇題、填空題、申論題各種題型的目的是甚麼?他/她不知道考題該有甚麼樣的「鑑別度」。
更糟糕的是,他/她可能根本不知道神學院要招收甚麼樣的學生,他/她不知道教會需要甚麼樣的傳道人。簡單地說,這個人根本不知道他自己身為神學工作者所領受的使命是甚麼?神學院的老師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又怎樣期待這種人所教出學生,會明白自己將來身為傳道人的使命呢?
長老教會還沒轉形成小組教會,先被神學院給搞死了。
神研所舊約其中一題令人噴飯:
挪亞用甚麼來探測洪水已經退去?
(1)放鴿子
(2)放海龜
(3)放鞭炮
事實上,類似的Kuso考題不止一題。
下午在台語聖經新譯本翻譯小組上,我把這事講給諸位大老聽,
A牧師回應說,這是招收幼稚園學生喔
B牧師回應說,神學院大概要收十八分的學生吧
C牧師回應說,與其要學生考這種考試,不如廢止入學筆試好了。
D牧師回應說,現在的牧師很多都不讀聖經,這種考題,大概連牧師也不一定會回答吧。
如果我是考生,我會有種被羞辱的感覺,我認真預備,卻來這裡被羞辱。
站在傳道人的立場,我會不客氣的說,神學院自我作賤,是神學院自己昭告天下「神學無用論」的。
站在會友的立場,我會說既然神學院蔑視栽培傳道人的義務與責任,我為什麼要為神學院奉獻。
站在神學工作者的立場,我會說這個出題者,也許有神學知識,但卻是一個對教育完全無知的人。他/她不懂得考試測驗的基本概念,不知道是非題、選擇題、填空題、申論題各種題型的目的是甚麼?他/她不知道考題該有甚麼樣的「鑑別度」。
更糟糕的是,他/她可能根本不知道神學院要招收甚麼樣的學生,他/她不知道教會需要甚麼樣的傳道人。簡單地說,這個人根本不知道他自己身為神學工作者所領受的使命是甚麼?神學院的老師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又怎樣期待這種人所教出學生,會明白自己將來身為傳道人的使命呢?
長老教會還沒轉形成小組教會,先被神學院給搞死了。
Tag
church,
faith,
reflection,
seminary
2008年6月29日
一個好老師的身教
在美國上課,在課堂上或和Judy老師討論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good」,
甚至當我把連自己都看不懂的希臘文英文翻譯念出來時,她也是「very good」,
這種時候,真的是「想在地上鑽個洞躲進去」。
Thomas神父總是在seminar後對每個學生說:「I appreciate your.....」
害我都稿不清楚這是真肯定還是敷衍我?
不過,一個學期過後,不論是Judy也好,Thomas也好,
我現在已經比較能夠理解並接受他們對學生的肯定。
至少一個學期過後,我現在對自己的研究已經比較有把握,有方向感。
特別是「研究的方向感」對我是蠻重要的,
結果就是開始對研究有「品味」。
以前我很喜歡到處抓資料,每每塞了好幾頁的「參考」書目在研究報告的結尾,
好似在炫耀自己能力不錯的樣子,
但是現在到圖書館瀏覽,已經可以很快地把眾多的參考資料做好分類,
哪一些是第一優先的參考書,哪一些是次要的,哪一些是垃圾。
這種能力對我的研究是有莫大的幫助,
我相信老師對學生的肯定,是其中一大助力。
「激發學生的潛能」、「尊重學生的決定」、「適時地提供引導、幫助」
其實這是現代老師的基本要求,不是嗎?
想起哪種動不動把「你不知道以前我們在XXX有多辛苦,你們現在......」掛在嘴巴上的老師,
顯然這種人只在學術的訓練上嚐到苦果,卻未曾品味甜美,
用教學把學生搞得雞飛狗跳,讓學生看到就想閃,
最後選修課沒人修,課開不成還怪學生程度低又懶惰。
這種老師真的是可憐啊!
甚至當我把連自己都看不懂的希臘文英文翻譯念出來時,她也是「very good」,
這種時候,真的是「想在地上鑽個洞躲進去」。
Thomas神父總是在seminar後對每個學生說:「I appreciate your.....」
害我都稿不清楚這是真肯定還是敷衍我?
不過,一個學期過後,不論是Judy也好,Thomas也好,
我現在已經比較能夠理解並接受他們對學生的肯定。
至少一個學期過後,我現在對自己的研究已經比較有把握,有方向感。
特別是「研究的方向感」對我是蠻重要的,
結果就是開始對研究有「品味」。
以前我很喜歡到處抓資料,每每塞了好幾頁的「參考」書目在研究報告的結尾,
好似在炫耀自己能力不錯的樣子,
但是現在到圖書館瀏覽,已經可以很快地把眾多的參考資料做好分類,
哪一些是第一優先的參考書,哪一些是次要的,哪一些是垃圾。
這種能力對我的研究是有莫大的幫助,
我相信老師對學生的肯定,是其中一大助力。
「激發學生的潛能」、「尊重學生的決定」、「適時地提供引導、幫助」
其實這是現代老師的基本要求,不是嗎?
想起哪種動不動把「你不知道以前我們在XXX有多辛苦,你們現在......」掛在嘴巴上的老師,
顯然這種人只在學術的訓練上嚐到苦果,卻未曾品味甜美,
用教學把學生搞得雞飛狗跳,讓學生看到就想閃,
最後選修課沒人修,課開不成還怪學生程度低又懶惰。
這種老師真的是可憐啊!
2008年6月26日
台灣神學院考古題
剛剛在後台的連結追蹤中發現有一則從台灣yahoo連過來的點擊,
這位朋友搜尋的內容是「台灣神學院考古題」。
很抱歉,讓這位朋友失望了。我沒有考古題。而圖書館考古題十年前已經停賣了。
1997年之後,我受邀開過幾次「考前衝刺班」,
在此可以分享一下應考準備心得:
第一、英文考題基本上不會太難,「句子重組」是年年必考的題目。換句話說,基本文法熟練度是出題老師的重點。至少至少「S+V+O」該默唸在心吧。如果單字認識不多,而文法卻熟的人,還是可以取得高分。
第二、從去年開始聖經科(新舊約)都變得更難了。其實「變難」是不正確的,而是題目變得更有「鑑別度」。「鑑別」什麼呢?考生平常有沒有認真讀經而已啦!換句話說,聖經考題的重點不會只是要你「填空」,也不太會有那種聖經歷史、背景的考題。「經文」本身就是出題範圍。
聖經要拿高分,不僅平常要勤讀聖經,不僅為了考試要背聖經,更重要的是,要把經文中相互關連的內容彼此搞通。
舉個例子來說,去年新約考題啟示錄不只考哪七間教會,而且要把約翰對七間教會的評語一一配對列出。
題目怎麼出其實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你確信來考神學院是上帝對你的呼召嗎?」
這位朋友搜尋的內容是「台灣神學院考古題」。
很抱歉,讓這位朋友失望了。我沒有考古題。而圖書館考古題十年前已經停賣了。
1997年之後,我受邀開過幾次「考前衝刺班」,
在此可以分享一下應考準備心得:
第一、英文考題基本上不會太難,「句子重組」是年年必考的題目。換句話說,基本文法熟練度是出題老師的重點。至少至少「S+V+O」該默唸在心吧。如果單字認識不多,而文法卻熟的人,還是可以取得高分。
第二、從去年開始聖經科(新舊約)都變得更難了。其實「變難」是不正確的,而是題目變得更有「鑑別度」。「鑑別」什麼呢?考生平常有沒有認真讀經而已啦!換句話說,聖經考題的重點不會只是要你「填空」,也不太會有那種聖經歷史、背景的考題。「經文」本身就是出題範圍。
聖經要拿高分,不僅平常要勤讀聖經,不僅為了考試要背聖經,更重要的是,要把經文中相互關連的內容彼此搞通。
舉個例子來說,去年新約考題啟示錄不只考哪七間教會,而且要把約翰對七間教會的評語一一配對列出。
題目怎麼出其實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你確信來考神學院是上帝對你的呼召嗎?」
Tag
seminary
2007年12月13日
行百里,半九十
晚上的希臘文是這學期的最後一門課(不過,下禮拜要加課,複習一月底的期末考),
第一年的課程,算是已經結束一半了,
不過俗話說,「行百里,半九十」,
所以現在離終點還差得遠呢!
先分享一下這學期的學習心得,
不過以下數點乃隨筆記下,
不代表重要排序。
一、嚴格的教學紀律,是確保神學院教學品質、維持整體水準的必要手段,不容妥協。
像是我的希臘文課,晚了一週開課,再加上感恩節假期,但是老師(其實也是院方)堅持無論如何一定要上滿十三週(二十六次)。因為今年有兩班進階希臘文,兩班的教材、進度、quiz、考試內容完全一樣。課程難度不會因老師而異。
二、神學院有強大的支援系統
在這學期中,其實我曾遇到非常大的困難,但我覺得最感恩的一點是,這裡有非常強大的學生支援系統。Dean of Student(相當於學務長吧)他有義務幫助學生排除生活、學習的困難。我不僅受用,也非常感激有這樣的支持系統。
三、閱讀是王
美式的高等教育很清楚就是以「閱讀」為主軸。學生不閱讀,完全無法融入課堂。老師的課堂授課,就是演講,甚少使用白板,除了特殊的表格或其他資料也不會發講義。所以課前閱讀、上課認真聽講,作筆記、問問題,是神學生的基本功夫。
四、用功
哈佛學生用功程度,大概是台神學生的一百倍吧。在這裡,聰明的學生,往往也是最用功的學生。Harvard也好,BC、BU都好在圖書館中都設有二十四小時的自習室(這幾個圖書館正常的閉館時間都是晚上十一點、BC半夜一點閉館,早上七點就開館)
五、合作
在這裡自發的讀書會形成一種風氣。一方面指定閱讀真是多到不行,不合作根本讀不完;另一方面,願意分享的人,才可能受到尊重、接納。
六、要有自己的想法
即使事先閱讀,然而若未經思考、批判,那跟沒唸一樣。老師一點也不在乎作者講什麼,但老師在乎「那你的看法呢?」
七、走自己的路
在博士研究階段,盡量避免落入傳統論戰中打轉,一定要走出另一條路。
第一年的課程,算是已經結束一半了,
不過俗話說,「行百里,半九十」,
所以現在離終點還差得遠呢!
先分享一下這學期的學習心得,
不過以下數點乃隨筆記下,
不代表重要排序。
一、嚴格的教學紀律,是確保神學院教學品質、維持整體水準的必要手段,不容妥協。
像是我的希臘文課,晚了一週開課,再加上感恩節假期,但是老師(其實也是院方)堅持無論如何一定要上滿十三週(二十六次)。因為今年有兩班進階希臘文,兩班的教材、進度、quiz、考試內容完全一樣。課程難度不會因老師而異。
二、神學院有強大的支援系統
在這學期中,其實我曾遇到非常大的困難,但我覺得最感恩的一點是,這裡有非常強大的學生支援系統。Dean of Student(相當於學務長吧)他有義務幫助學生排除生活、學習的困難。我不僅受用,也非常感激有這樣的支持系統。
三、閱讀是王
美式的高等教育很清楚就是以「閱讀」為主軸。學生不閱讀,完全無法融入課堂。老師的課堂授課,就是演講,甚少使用白板,除了特殊的表格或其他資料也不會發講義。所以課前閱讀、上課認真聽講,作筆記、問問題,是神學生的基本功夫。
四、用功
哈佛學生用功程度,大概是台神學生的一百倍吧。在這裡,聰明的學生,往往也是最用功的學生。Harvard也好,BC、BU都好在圖書館中都設有二十四小時的自習室(這幾個圖書館正常的閉館時間都是晚上十一點、BC半夜一點閉館,早上七點就開館)
五、合作
在這裡自發的讀書會形成一種風氣。一方面指定閱讀真是多到不行,不合作根本讀不完;另一方面,願意分享的人,才可能受到尊重、接納。
六、要有自己的想法
即使事先閱讀,然而若未經思考、批判,那跟沒唸一樣。老師一點也不在乎作者講什麼,但老師在乎「那你的看法呢?」
七、走自己的路
在博士研究階段,盡量避免落入傳統論戰中打轉,一定要走出另一條路。
2007年10月26日
寧願燒盡,不願朽壞
來過台神參觀的人都知道,
矗立在禮拜堂外面馬偕博士的銅像下方底座鐫刻著他的名言:
「寧願燒盡,不願朽壞」(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
學校的接待人員一定會帶著參訪來賓來看銅像,並解說這句話,然後一起合影留念。
幾十年來沒有人對這句話表示過懷疑,甚至大加讚嘆馬偕的宣教精神。
不過自從馬約翰牧師來台神任教之後,終於有人對這句話發出質疑了。
馬牧師來台神的第一年,我當他的中文翻譯,
有一天他拉我到馬偕銅像前,跟我說:「這是不對的,我不認同」。
我倒訝異,想聽聽他的說法。
他說,事奉上帝到「燒盡」這是不健康的態度,因為燒完了就沒了,
如果我們要持續不斷地事奉上帝,怎麼可以一下子就燒掉了呢?
所以一個事奉者應該要有renew,要有retreat,要有recreae,
事奉後重新得力,才能幫助我們事奉長長久久。
馬牧師的意見的確指出了很多台灣基督徒的盲點,
事實上,不只基督徒,所有的台灣人一生都在「拼命」,
你看台灣人的加班時數高居世界第一可見一斑。
很多基督徒事奉,用的是拼命三郎的精神,幾乎到了賠命的地步。
台灣人,或台灣的基督徒根本很難體會「安息」意義。
馬牧師的提醒真的很重要。
順便提個馬牧師的軼事。
有天總會來電,希望某個禮拜六馬牧師幫忙接待一批國外訪客,
馬牧師回答他們說,這裡拜六我很,不好意思,不能幫忙。
總會幹部帶著外賓上陽明山參觀之前,
先彎進台神參觀。
結果沒想到結果一行人就在台神校園中看到馬牧師蹲在地上種花草。
那位總會幹部就問馬牧師,馬牧師,你不是說這裡拜六你很忙嗎?怎麼在這裡種花?
馬牧師回答他:「對啊,我忙著休息啊!」
PS附註一下,
這句話的英文和中文翻譯其實是不對稱的,
但卻又饒富趣味。
就中文來講,「燒盡」和「朽壞」呈現出對比的意象,
而「朽壞」指的是「木材」崩壞的過程。
然而「朽壞」,並不是rust out的意思,rust out應該是「鏽壞」,
顯然英文原句採取了押韻的技巧,讓聲音幫助聽者加深意象。
而「鏽壞」指的是金屬表面氧化過程。
我在想,也許是當初翻譯者,已經注意到「寧願燒盡,不願鏽壞」在中文中不通,
因為木材不會「鏽」壞,而金屬不會「燒」盡,
所以翻譯者在做了一個巧妙的修改,把「鏽」改成「朽」,基本上聲音類似,而意義就通了。
我會說這是一個好的翻譯的例子。KW不知您意下如何?
矗立在禮拜堂外面馬偕博士的銅像下方底座鐫刻著他的名言:
「寧願燒盡,不願朽壞」(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
學校的接待人員一定會帶著參訪來賓來看銅像,並解說這句話,然後一起合影留念。
幾十年來沒有人對這句話表示過懷疑,甚至大加讚嘆馬偕的宣教精神。
不過自從馬約翰牧師來台神任教之後,終於有人對這句話發出質疑了。
馬牧師來台神的第一年,我當他的中文翻譯,
有一天他拉我到馬偕銅像前,跟我說:「這是不對的,我不認同」。
我倒訝異,想聽聽他的說法。
他說,事奉上帝到「燒盡」這是不健康的態度,因為燒完了就沒了,
如果我們要持續不斷地事奉上帝,怎麼可以一下子就燒掉了呢?
所以一個事奉者應該要有renew,要有retreat,要有recreae,
事奉後重新得力,才能幫助我們事奉長長久久。
馬牧師的意見的確指出了很多台灣基督徒的盲點,
事實上,不只基督徒,所有的台灣人一生都在「拼命」,
你看台灣人的加班時數高居世界第一可見一斑。
很多基督徒事奉,用的是拼命三郎的精神,幾乎到了賠命的地步。
台灣人,或台灣的基督徒根本很難體會「安息」意義。
馬牧師的提醒真的很重要。
順便提個馬牧師的軼事。
有天總會來電,希望某個禮拜六馬牧師幫忙接待一批國外訪客,
馬牧師回答他們說,這裡拜六我很,不好意思,不能幫忙。
總會幹部帶著外賓上陽明山參觀之前,
先彎進台神參觀。
結果沒想到結果一行人就在台神校園中看到馬牧師蹲在地上種花草。
那位總會幹部就問馬牧師,馬牧師,你不是說這裡拜六你很忙嗎?怎麼在這裡種花?
馬牧師回答他:「對啊,我忙著休息啊!」
PS附註一下,
這句話的英文和中文翻譯其實是不對稱的,
但卻又饒富趣味。
就中文來講,「燒盡」和「朽壞」呈現出對比的意象,
而「朽壞」指的是「木材」崩壞的過程。
然而「朽壞」,並不是rust out的意思,rust out應該是「鏽壞」,
顯然英文原句採取了押韻的技巧,讓聲音幫助聽者加深意象。
而「鏽壞」指的是金屬表面氧化過程。
我在想,也許是當初翻譯者,已經注意到「寧願燒盡,不願鏽壞」在中文中不通,
因為木材不會「鏽」壞,而金屬不會「燒」盡,
所以翻譯者在做了一個巧妙的修改,把「鏽」改成「朽」,基本上聲音類似,而意義就通了。
我會說這是一個好的翻譯的例子。KW不知您意下如何?
Tag
seminary
2007年10月25日
I can't say yes any more
Moses牧師留言:
正因為認真治學、知道知識對學生的難能可貴, 所以越認真的老師, 自然會對學生要求越嚴, 目的是想讓學生獲得真才實學。
歐美學術界對學問的認真, 可從它們對作弊或文章抄襲學生的處治方式看見端倪, 前不久Brown大學一次將十幾個作幣學生開除(其中有不少中國學生), 在學術界引為美譽;Brown這次的mid-term考試是open book帶回家寫, 閱卷老師發現有部份學生的作答雷同, 一查下去才知道是互相抄襲。
認真的老師對學生的作答內容也必認真, 如閱讀到學生創造新穎的答案, 心情的歡愉是可想而知的 ~
I can't say yes any more
不過想起....
過去二十多年來,台神的暑期希臘文密集班的期中、期末考試都是open book,不只open book,任何你找得到的資料都可以帶進去。曾經有個學生,認真背文法單字,只拿著一枝筆就進去考試。結果全班只有他考一百分,其他翻書者,還很多不及格要補考。十年之後,一位同班同學(都已經封牧了)談起這段往事,對著我說:「那個人,破壞行情啦」
XXXXXXX
台神過去是不點名的,所以有一班約好大家排班輪流上課。有一天,男生宿舍外面有人大叫:「XXX,今天輪你上課啦,不然沒人啦」。
XXXXXXX
有一天民主牆上出現一張大字報:「禮拜一是我談練愛的時間,為什麼要排課」。
XXXXXXX
一位同學在學期初老師講解授課大綱時,站起來對著老師說:「你以為我是來讀英文系的?統統都是英文書叫我怎麼念?」
XXXXXXX
一個同學蹺課,老師問他為什麼上次沒來,這大姐回說:「根據規定,我本來就可以翹三次課啊」。
XXXXXXX
一位借貸仁愛基金(學生互助借貸基金)的學生即將畢業,但是尚未清償。負責的同工找他還錢,這人回說:「你不會把我借的錢,改成急難救助基金就好了嘛!」(仁愛基金要還,急難救助基金不用還)
XXXXXXX
=====================
這些已成風中往事,但願今日的一代更加奮起向上。
正因為認真治學、知道知識對學生的難能可貴, 所以越認真的老師, 自然會對學生要求越嚴, 目的是想讓學生獲得真才實學。
歐美學術界對學問的認真, 可從它們對作弊或文章抄襲學生的處治方式看見端倪, 前不久Brown大學一次將十幾個作幣學生開除(其中有不少中國學生), 在學術界引為美譽;Brown這次的mid-term考試是open book帶回家寫, 閱卷老師發現有部份學生的作答雷同, 一查下去才知道是互相抄襲。
認真的老師對學生的作答內容也必認真, 如閱讀到學生創造新穎的答案, 心情的歡愉是可想而知的 ~
I can't say yes any more
不過想起....
過去二十多年來,台神的暑期希臘文密集班的期中、期末考試都是open book,不只open book,任何你找得到的資料都可以帶進去。曾經有個學生,認真背文法單字,只拿著一枝筆就進去考試。結果全班只有他考一百分,其他翻書者,還很多不及格要補考。十年之後,一位同班同學(都已經封牧了)談起這段往事,對著我說:「那個人,破壞行情啦」
XXXXXXX
台神過去是不點名的,所以有一班約好大家排班輪流上課。有一天,男生宿舍外面有人大叫:「XXX,今天輪你上課啦,不然沒人啦」。
XXXXXXX
有一天民主牆上出現一張大字報:「禮拜一是我談練愛的時間,為什麼要排課」。
XXXXXXX
一位同學在學期初老師講解授課大綱時,站起來對著老師說:「你以為我是來讀英文系的?統統都是英文書叫我怎麼念?」
XXXXXXX
一個同學蹺課,老師問他為什麼上次沒來,這大姐回說:「根據規定,我本來就可以翹三次課啊」。
XXXXXXX
一位借貸仁愛基金(學生互助借貸基金)的學生即將畢業,但是尚未清償。負責的同工找他還錢,這人回說:「你不會把我借的錢,改成急難救助基金就好了嘛!」(仁愛基金要還,急難救助基金不用還)
XXXXXXX
=====================
這些已成風中往事,但願今日的一代更加奮起向上。
Tag
seminary
2007年10月16日
四十歲以後不能念神學院?
據聞總會的傳道委員會開始醞釀一個新提案,
就是「四十歲以後不准受派」。
換句話說,三十七歲以前要趕緊報考神學院,以免以後不能當傳道了。
天啊,在「實習傳道制度」的腦殘提案後,又一個腦殘提案。
洋洋灑灑一堆理由,其中最腦殘的兩點:
一、退休老師已經有十八趴可以領,到教會當傳道又可以領另外一份謝禮,然後退休時又可以領總會傳福會一個月一萬元的安養(退休)金,一個人領兩份薪水、兩份福利這對其他傳道人不公平。
二、退休人士讀神學院,畢業沒幾年又要退休了,這樣不符「經濟效益」。
原來丁丁委員會滿腦子都是錢。
說穿了,神學院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個「職業訓練所」。
在他們的眼中,上帝的呼召根本不存在,「牧師」,只是個養家活口的「職業」吧。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的神學生會不會比丁丁更腦殘?也許幾年後會聽到:
「我已經要畢業了,這不干我的事」,
「總會的理由很正確啊」,
「支持總會決策就是認同總會的表現」,
「認同總會就要支持總會決策」。
希望神學院不要變成丁丁訓練所。
就是「四十歲以後不准受派」。
換句話說,三十七歲以前要趕緊報考神學院,以免以後不能當傳道了。
天啊,在「實習傳道制度」的腦殘提案後,又一個腦殘提案。
洋洋灑灑一堆理由,其中最腦殘的兩點:
一、退休老師已經有十八趴可以領,到教會當傳道又可以領另外一份謝禮,然後退休時又可以領總會傳福會一個月一萬元的安養(退休)金,一個人領兩份薪水、兩份福利這對其他傳道人不公平。
二、退休人士讀神學院,畢業沒幾年又要退休了,這樣不符「經濟效益」。
原來丁丁委員會滿腦子都是錢。
說穿了,神學院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個「職業訓練所」。
在他們的眼中,上帝的呼召根本不存在,「牧師」,只是個養家活口的「職業」吧。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的神學生會不會比丁丁更腦殘?也許幾年後會聽到:
「我已經要畢業了,這不干我的事」,
「總會的理由很正確啊」,
「支持總會決策就是認同總會的表現」,
「認同總會就要支持總會決策」。
希望神學院不要變成丁丁訓練所。
Tag
seminary
2007年6月11日
「本土」,就神氣喔!
又氣又好笑,我的博士班新的課程規劃,又被「出頭天神學家」退回來了。
為因應我將前往ANTS就讀,因此我提出新的課程規劃,
預計把在ANTS念的四門課納入東南亞博士課程的一部份,
事實上,這已經是有前例可循了,我實在不懂他擋下這個案子的動機是什麼?
我出國東南亞台灣分院也沒出過半毛錢,講難聽一點,他有什麼立場說話,
如果他有出錢再來大聲也不遲。
兩年前,我的博士課程規劃,也是被他退回來,
理由是課程沒有「本土」。
為了這一點,我跟鄧老師喬出一科「本土的聖經詮釋學」給他壓壓驚,
現在我要到ANTS,他老兄又說這樣會破壞東南亞的主體性。
我很想當面跟他講:
只有你才是本土喔?
為因應我將前往ANTS就讀,因此我提出新的課程規劃,
預計把在ANTS念的四門課納入東南亞博士課程的一部份,
事實上,這已經是有前例可循了,我實在不懂他擋下這個案子的動機是什麼?
我出國東南亞台灣分院也沒出過半毛錢,講難聽一點,他有什麼立場說話,
如果他有出錢再來大聲也不遲。
兩年前,我的博士課程規劃,也是被他退回來,
理由是課程沒有「本土」。
為了這一點,我跟鄧老師喬出一科「本土的聖經詮釋學」給他壓壓驚,
現在我要到ANTS,他老兄又說這樣會破壞東南亞的主體性。
我很想當面跟他講:
只有你才是本土喔?
2007年6月8日
改了又改,只剩一句話
這已經是第五個版本了.....
看到台神從新的學年度開始,沒有增加師資、圖書、設備的情形下,一口氣開設了三個『碩士』課程。
有從神學教育理論角度的、有從台灣高等教育現況論的、有從行銷觀點論的、有嚴肅口吻的、有尖酸刻薄的,但最後通通刪掉,只剩一句話:
求主賜福。
看到台神從新的學年度開始,沒有增加師資、圖書、設備的情形下,一口氣開設了三個『碩士』課程。
有從神學教育理論角度的、有從台灣高等教育現況論的、有從行銷觀點論的、有嚴肅口吻的、有尖酸刻薄的,但最後通通刪掉,只剩一句話:
求主賜福。
Tag
seminary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