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7日

愈來愈多中文神學翻譯著作

近來從校園書房寄來的促銷電子郵件中,
屢屢有種「驚豔」的感覺,
有愈來愈多的英文神學重要著作被譯成中文出版。

事實上,中文神學界致力於翻譯事工,最早可追溯「廣學會」時代,
後來又在美國教會的支持下,開始了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Christian Classic Library系列的翻譯事工,這一套三十多本的翻譯文集網羅了從教父時期以來到一九六零年代的重要神學著作,是當時神學生必備的一套重要工具書。

後來又有一些早期留學美國的神學家,例如周聯華牧師化名「羅鶴年」翻譯了保羅田立克的「信仰的能力」,這是保羅田立克第一次被介紹進入中文神學界(當然,『保羅田立克』這個中文名稱也是周聯華牧師取的,比那個怪怪的『蒂利希』好聽多了)。

同一時期,東南亞神學院協會憑著其龐大的財力,也支持了一個神學院教科書的翻譯計畫「東南亞神學教育叢書」。

一九九零年代香港道風山則開始了以翻譯歐陸神學家著作為導向的翻譯計畫「歷代基督教思想研究文庫」。這個計畫極為龐大,從所選書目看得出主事者的雄心壯志。這個系列開始問世的時間,也正是我讀台神道碩的時候,這個系列售價昂貴,每年開學總是為了要不要買而頭疼不已。

不過,後來除了少數幾本外,我全部賣掉了,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個系列的那種「外星式中文」 語法我完全無法理解,我一度還以為自己是不是中文程度降低了。讀這種「外星中文語法」的翻譯著作,根本浪費時間,直接去讀原文還比較省事。

不過畢竟翻譯的速度永遠趕不上神學潮流。這也是神學院課堂中老師所開的書目永遠還是以英文書目居多的原因。

也許是因為英文書目對學生而言還是吃力,所以神學院老師總是不太苛求學生必需念英文資料。或者說,這時年在台神的經驗發現,台神的教育方式依然停留在「講演」的授課方式,老師幾乎不要求學生要有課前閱讀,上課的內容也不以閱讀材料為主。反正就是老師講甚麼,學生就拼命記。口才愈好的老師,所獲得的期末評價愈好。

這種學生「只聽,不讀」的授課方式,造成課堂只是單向的灌輸,也許偶有學生提問,但總是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為什麼聖經中有大痲瘋而沒有小痲瘋?」不然就是有學生當著課堂上回嘴:「我是來這裡讀神學的,不是來這裡讀英文系的」

換句話說,沒有要求學生閱讀,造成學生思考能力下降,再加上期末報告多是從網路剪貼而來,根本無從得知學生的學習狀況如何。

喜見許多基督教出版社努力引進更多的西方神學思潮,例如校園出版社「里程碑系列」的書目就讓人眼睛一亮。 (當然,這些都還是『福音派』的神學家著作,多翻譯一些Orbis出版社的作品如何!)盼望這些中文翻譯書籍可以對神學教育的進步做出貢獻。

當然,最後必需自我批判:為什麼我們要如此依賴希望神學著作呢?我們自己的本土著作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