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8日

神學院有公共意識嗎?

台灣大學學生最近發起一項「百大維新」的校園評鑑,
起因是因為這幾年來台大以成為「世界百大名校」作為辦學最高目標,
校內所有行政、辦學方針一律都以「成為百大」為依歸。

而「成為百大」基本上就是參考世界各國公私立機構所發表的評鑑報告為準,因此台大的發展就是以達成或滿足這些評鑑報告的指標為目標。

然而,有人這樣反省與質疑:

過去幾年來,台大所謂的「前進世界百大」以一些知名的國際評鑑作為依歸,比如說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評鑑,或是英國泰晤士報的大學評鑑。 這些評鑑有的以國際期刊的論文數目為主(如SSCI、SCI)、有的會看有幾個諾貝爾獎得主、有的計算國際學生的數量……等等。這些評鑑項目,有些被學界 詬病已久,有些則不能說沒有參考價值。

然而,當「前進百大」成了一所學校的方針,亮眼的國際排名,便取代了來自校園內的聲音。在這套遊戲規則之下,一切以遙遠的國際標準為準。學校裡的教 授對這些評鑑指標有什麼意見,不會被學校所採納;而各院系的教授、學生對教育有什麼想法,也早已經變得不重要。不論是學生或是老師,都只要等著國外的評鑑 訂出標準來,再乖乖地去符合那些標準。這樣子的校園,缺乏了反省的力量、更缺乏了眾人的參與。

 的確,可以想見,任何校園內的聲音、意見都不能以牴觸「成為百大」為前提。

在嶺頭,似乎也遇見類似的困境。「向教育部立案」是當下學校最重要的目標。時間一久,「立案」變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沒有人解釋,也沒有人質疑。

在一篇院方發表,但已經消失的「台灣神學教育的危機與轉機」一文中,提到為了立案,未來五年台神需要新台幣四億元的經費。 雖然這篇文章已經在台神網頁中被撤掉,但是既然它曾經出現在網頁中,即代表院方的正式立場。「五年四億元」不是一筆小數字,應該說是天文數字。台神院方有義務進一步說明這「五年四億元」是怎樣算出來的?是不是沒有這四億元台神就不能立案了?如果「五年要四億元」,那麼立案後的第二個五年、十年又要花多少錢?
這筆天文數字要從哪裡募集?院方是否同時有了完善的募款計畫?還是要項該篇文章之末所說的,要馬偕醫院出這筆經費?馬偕醫院憑甚麼要出這筆經費?對方同意了嗎?八字沒半撇的事就先在網路上曝光,不是擺明要大家都下不了台嗎?

別告訴我院方是隻「誤闖教會政治叢林的小兔子」。



延伸閱讀:校園如何動起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