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1日

神學教育中的「學」----從《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反省

整個東海校園的最中心是聞名國際的「路斯義教堂」,表達上帝是這間學校的中心;校園中除了教堂之外,所有的建築物都比周邊的樹低藉此表達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

圖書館則位居三所學院的等距線的交叉處,顯示這個學校的目標是追求真理;連接各學院的人行步道則以水泥方塊彼此相間鋪設而成,當中留下的空間可以讓小草成長,提醒師生在真理的學習中要尊重上帝的創造。

校園的規劃讓生活在其中的師生可以體會到人面對上帝與真理該有的態度。

哈佛大學的校訓就只有簡單一個拉丁字「Veritas」(真理),這提醒我們:「追求真理的宇宙性(university)」就成了近代大學的基本辦學理念,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只不過是大學教育的次要目的甚至只是附帶的功能。

為了要呈現大學追求真理的辦學目的,一所高品質的大學必定會將追求真理的理想表現在硬體與軟體之中。例如五十年前東海大學在台灣設校,校園的規劃者陳其寬教授便將「追求真理」與「基督教信仰」的理念融合在校園設計劃上:整個東海校園的最中心是聞名國際的「路斯義教堂」,表達上帝是這間學校的中心。

校園中除了教堂之外,所有的建築物都比周邊的樹低藉此表達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圖書館則位居三所學院的等距線的交叉處,顯示這個學校的目標是追求真理;連接各學院的人行步道則以水泥方塊彼此相間鋪設而成,當中留下的空間可以讓小草成長,提醒師生在真理的學習中要尊重上帝的創造。校園的規劃讓生活在其中的師生可以體會到人面對上帝與真理該有的態度。

從校園的設計中在在顯示出創校者對於設立一所高品質大學的苦心與用心。當東海新建的校舍一棟比一棟高,甚至砍伐大片樹林來擴建校舍,就呈現了辦學者的沈淪。

接著來看看台神的校園。

台神的校園由於受限於山坡地形,因此無法有完整的空間規劃,建築物只得利用有限的緩坡地,以致於台神校園建築物配置毫無中心、次第的概念。舉例來說,教堂建在台神地勢最高的地方,某種層面來說,似乎標舉了「至高上帝」的想法,但是這個最高處恰好是台神校園最邊陲(應該說是死角)的地方,以致於這座禮拜堂建築物與師生完全不親近--「至高上帝站高山看馬相刈」--師生和禮拜堂的關係大概只有每個禮拜一次師生崇拜時那二個小時,再加上近年來師生崇拜的講台常充斥謊言、私慾,真理沈淪。所以這座「禮拜堂」根本毫無功能可言,充其量只是「禮堂」,也許用高價租用時段來結婚的情侶對這禮堂的回憶還多過待了三年、四年甚至是七年學生的感情。

毫無疑問,禮拜堂本應當是神學院的中心----不論是硬體還是軟體的中心,如何讓台神重新建構「以敬拜上帝為中心的真理學習」,是一個需要努力的議題。

1 則留言:

豬小草 提到...

東海的校園規劃另一個的重點是透過動線的設計使教堂區成為校園中心。也就是師生上課在山上,下課後一起信步下山,在教堂處各自回宿舍。

只是這樣的動線一等到學生數量爆增、外宿人口增加後,就整個往東別的方向拉,導致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