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2日

律法的界線與愛的界線

英國著名的新約學者James Dunn曾經提出一個新穎的觀點解釋猶太人遵守律法的動機。他認為猶太人(特別是那些保守的法利賽人)遵守就約律法的態度,其實標示出身份認同的「邊界」。

這意思是說法利賽人不斷地用口傳的方式擴張律法的解釋,一方面除了適應社會變遷,一方面愈來愈繁瑣的律法,正好標示出「純正」猶太身份的邊界。

傳統上認為猶太身份的傳遞是藉著血統以及遵守摩西律法來取得的。在法利賽人的主導下,猶太身份認同還要再加上三千條對律法的應用解釋。

律法的界線日趨嚴格之下,隨之而來的副作用就是「愛」也被畫出界線。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祭司與利未人面對那個被強盜打的半死的旅人的反應,不啻反應出這種「邊界」的心態:那人是在我愛的邊界外!

既然愛的邊界劃得這麼清楚,所以不愛邊界外的人,也成了理所當然的,甚至是毫無爭議的。對那位祭司和利未人而言,從一個死人(看起來是)旁邊走過,不予理會,是「主流的正確」,是理所當然的,內心是不會有一丁點掙扎的。

信仰當然有邊界,信仰也需要邊界不可。在信仰中若毫無邊界,那麼信仰就失去內涵與當有的意義(如某些高舉「包容」大旗,要求教會撤除所有規範,若有不從,即冠以「歧視」大帽之人)。但問題是,「邊界」劃在哪裡,那真是一大難題。

本文不在論爭信仰的邊界該怎麼劃才合聖經,才合真理。但我要問,在教會中若有肢體踏在這邊界外時,該具備什麼態度?

有時候,肢體不僅是踏在線外,而是行為根本與信仰背道而馳時(例如長老的配偶在外另組家庭),教會反而莫不作聲,因為大家心知肚明,誰去管這事誰就要倒楣。

而有時,肢體只不過因為事奉疲憊一時軟弱,就觸碰了教會崇尚的邊界標準。結果下場就是被牧長視為眼中釘,以「不順服」的名義,把肢體掃地出門。

誰劃界線?往往不是最有權威的人劃界線,其實最需要為別人劃界線的人,才真是最軟弱的人——因為界線,讓他們有安全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