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9日

合一,就只為了增長嗎?

本期(2880期)教會公報報導高雄中會、壽山中會期望在公元2015年達到「十年新倍加」的目標,因此在日前舉辦兩中會大型的聯合宣教研討會。

分裂了三十年的高中、壽中在這兩三年中,在有心人的推動下,彼此開始有一些促進合一的聯合事工,我想這是好事一件,畢竟「靠著分裂而增長」的長老教會增長模式該告一段落了。從北到南,只要是名叫「迦南」的教會,幾乎都是從另一間分裂出來的,「迦南」不見得都是美的,卻常是掩飾分裂的修辭罷了。

不過,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兩中會的主事者不免俗的把「合一」與「宣教」扣在一起(不過要澄清的是,現今長老教會的宣教觀,其實就是指「教會牧養」)。從一系列研討會的主軸來看,「增長」顯然才是「宣教」要關注的要點。

不過,主事者在談論「教會增長」這樣的概念時,是抽離實境的談法。整個高中壽中共有超過一百五十間教會,分佈涵蓋高雄市、高雄縣;有山區也有漁村教會;有農村教會、也有都市教會;從高雄縣的最北邊大湖教會、木柵教會到最南邊的林園教會,直線距離超過一百公里。除了經濟地理的差異外,其中的牧長背景更是多元,有福音派、有靈恩派,也有「神學無用論派」,更有「茶經派」。

這麼豐富多元且複雜的區位因素,到了這個研討會中,全部都被略過,所謂的增長,被簡化成幾條抽離時空的「屬靈原則」。好像這一百多間教會服下這帖特效藥一切都美好。

一九八零年代,長老教會幾乎未曾聽聞過任何「教會增長策略」這樣的口號。然而,高俊明牧師坐牢的四年,其實正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中增長最快的期間,四年中信徒從十六萬增加到十八萬。而「教會增長」喊得震天響的這十年,長老教會的會員增長只能和人口自然增加率互比輸贏。

這反應甚麼?「讓教會成為教會」才是教會增長真正的根本!

兩千年的教會歷史證明,只有「成為教會的教會」、「作見證」的教會才稱得上是「健康的教會」;然而,「成為教會的教會」往往不一定會增長,甚至會面臨被消滅的危機,然而,只有這種教會才能在歷史中存活下來。教會放棄作見證的使命、責任與權力,即或一時看似茂盛,但,等著瞧吧。

7 則留言:

工友小片 提到...

「然而,「成為教會的教會」往往不一定會增長,甚至會面臨被消滅的危機,然而,只有這種教會才能在歷史中存活下來。」

真是一針見血呀~
謝謝你又讓我在人數增長與教會使命,重質或重量兩端的宣教觀中,再次深思並站穩自己的位置。

豬小草 提到...

若真要在真實歷史中討論教會增長,那恐怕得把從199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結構的改變、宗教界的變化(尤其是,佛教的轉型)一起納入討論,才能夠更完整的看到為何長老教會「現在」沒有辦法像1980年代那樣地增長吧?

不然,所謂「成為教會的教會」,不是更像是一個空洞的屬靈法則?

黑山羊 提到...

教會(廣義)增長是目標,這從耶穌升天前的教導就已經說明,「我們要傳遍地極」。再從教會變換多樣的歷史發展來觀看,都有不一樣的增長條件因素存在期間。遠的不說,就以十八、十九世紀的教會復興回顧,都可以看見社會情境上的不同及轉換。再以21世紀第三世界的教會新旺發展,也不難看見這又是另一種不同的「增長」風貌。
因此,筆者認為,再談教會增長時,我們應當關注增長的定義,從研究分析當中,理論出所謂目前教會增長的良囿利弊,或許可以從中省察出現今長老教會面對教會興旺的發展,找到適切合宜的道路,或者說是在上位者面對此壓力點可以因此獲得釋放,都是榮神益人的事。

牧會中的小牧師 提到...

To Hai-an:
從改革宗神學中的教會論來看,我比較同意「教會增長是結果」而不是「教會增長是目標」。

當然,不同的教會有不同的教會觀,各有各的觀點沒有什麼不好。

我比較厭惡的是有些新興教會的大牧師,明明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亞米念神學者,卻把自己包裝成最「中立」、「超教派」。然後一些長老教會中不用大腦的牧師再全盤搬回自己教會發揚光大。

牧會中的小牧師 提到...

To小草:
你提到的兩件事:A「宗教社會學對教會發展的分析」、B「『讓教會成為教會』一語可能會是空洞的屬靈原則」我都同意,但當A和B是彼此依存的嗎?

好像也不盡然。因為A是針對過去的分析,B是針對現在的挑戰。A和B都可以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的議題。

豬小草 提到...

當然是可以各自獨立,因為a是社會學,b是神學,不是嗎?

但我的想法是,當教會對於所處社會結構的轉變(也就是你所謂的a)渾然不覺的時候,(b)就會變成空話。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挑戰在哪裡。

又或者,是因為我覺得你這篇文章在談的是a,所以才會把社會歷史拿出來說哩。

牧會中的小牧師 提到...

清楚了,同意。特別是「當教會對於所處社會結構的轉變(也就是你所謂的a)渾然不覺的時候,(b)就會變成空話。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挑戰在哪裡。」真是有同感。

我自許我在努力b的時候,是同時包含a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