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羅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羅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31日

我們需要讓長者有善終的地方

(刊登於2015年5月份曠野雜誌)


過去這三個月中,幾位教會的長輩接連安息。在往返奔波為臨終者祈禱,與協助喪家處理後事的過程中,才驚覺到台灣老人要善終實在不容易。

照顧失智、失能老人往往耗去家屬極大心力。現階段而言,大多數的老人要達到巴氏量表的評分,而能夠申請到外籍看護工並不容易。因此,將失智、失能的老人送往長期照護中心,就成了不得不的選擇。

然而,照護中心並不是給老人善終之處。特別是台灣習俗忌諱之故,如果讓人病故在照護中心,不僅有其他家屬抗議,那張病床也可能因被視為不潔,短期內很難再招到新的長者入住,會影響照護中心的營收。

然而,進入臨終但還有氣息的長者,醫學中心的急診室總是拒收,那麼這樣的長者要送去哪裡呢?因此,有一種介於安養中心與殯儀館之間的特殊醫院便因應而生。

所謂的特殊,乃是指這樣的醫院專收臨終彌留病人,但是這樣的醫院卻又不是安寧病房。這些長輩被推到哪裡呢?答案是「加護病房」。

以我的會友進去的這種「加護病房」為例,狹小的空間擠滿二十床再加上昏暗的燈光,讓人有強大的壓迫感。每一床的老人雖都接上監測儀器,然而,每一床上方又吊了一個牌子:DNR(拒絕急救)。理論上加護病房應該有更多的醫生與護士,然而只見兩個護士負責這二十位長者的「加護照顧」。

用最粗魯的話講,老人就是送來這裡等死。

為什麼這些老人是送來「加護病房」等待臨終呢?原來這又和台灣的健保畸形發展有關。因著健保給付制度設計導致醫院超大型化發展,許多社區型的醫院因為給付不足紛紛倒閉。眾所週知,加護病房的給付要比一般病房給付多上許多倍,所以這些小型醫院藉著給付較高的加護病房來維持營運。這些小型醫院會主動找上長期照護中心成為「特約醫院」,只要有病危、預備臨終的長者,便立即送往這裡的「加護病房」。

可是,這裡畢竟還是「加護病房」,一天僅有上下午兩次,一次三十分鐘的探視時間。因此絕大多數的時間,這些進入生命最後階段的長輩,都處於孤單無人陪伴、理會的狀態中。而大多數都是即將斷氣時,醫院才匆忙通知家屬前來處理後事。這種情形下,家屬往往都來不及見上最後一面,徒留許多遺憾。頂多就是按照台灣習俗,留一口氣用救護車載「老人」回家斷氣,之後又以原救護車將「遺體」送往殯儀館。

這顯示快速高齡化的台灣社會,不僅面臨嚴重的老人照護問題,連老人臨終都已經成為難解的問題。但再怎麼說,這種畸形的「臨終加護病房」不該是老人生命最後一站。有沒有一種可能性是,讓這種社區的「臨終加護病房」轉型成正式、合格的「安寧病房」,讓老人有尊嚴、有愛走完生命最後一程。

附帶一提的是,「在家安寧照護」是個立意良好的作法。每週都有醫生、護士前來探視、給藥。然而,現實上,接受在家安寧照護而臨終的病人,醫院只願意開「診斷證明書」,而不開立「死亡證明書」。最後為了取得死亡證明書可以辦理後事,家屬還要經歷一番折騰。

生命由上主所賜,也由上主收回。然而台灣醫院婦產科、小兒科醫生逐漸減少,甚至許多偏遠地區已經沒有婦產科醫生。迎接新生命到來,難度越來愈高。而如今,連善終之處也難以獲得。台灣人真是「生也難,死也難」啊!

(高雄羅雅長老教會牧師、長榮大學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2014年11月15日

邱淑卿姊妹的遺言

邱淑卿姊妹的遺言

牧師按:本會出身的邱淑卿姊妹(故邱天賜執事女兒)已於六月初蒙主恩召,蔡牧師與諸位兄姐前往小港教會參加其告別禮拜。淑卿姊妹夫婿林國明長老在致哀謝時,念了一段淑卿姊妹生前親筆所留遺言,在場會眾莫不因為這段遺言感動萬分。我想這段短短的遺言,是最精采的生命見證。今得陳進雄兄(淑卿姊妹妹婿)協助,從告別式錄影片段中得以摘錄淑卿姊妹遺言。並感謝余詩吟姊妹協助謄打。


感謝你們來參加這場告別式,我感謝上帝,成為她的兒女,也將地面上最好的東西賜給我,讓我一生過得很精采,人生的舞台中,我已經演完我的角色,我必須要離開向下一個旅程去,看到你們滿滿的愛,希望你們記得我的好,原諒我在不知不覺中得罪過失,最後求主賜福大家平安歡喜。
淑卿筆  103526

這是淑卿最後一次出院那日早晨病床所留的遺言。

2014年6月21日

牧師就任詞

就任詞
中會議長陳牧師、各位中委特會員、小會議長黃牧師、羅雅教會的長執、弟兄姊妹,還有今天許多遠道而來的長輩、弟兄姊妹大家平安:

感謝上帝的恩典與憐憫,讓我在神學院畢業十三年之後,得以領受牧師這個職分。
使徒行傳六章七節記載:「上帝的道興旺起來」。「上帝的道興旺」或「主的道興旺」這樣的表達在使徒行傳中總共出現三次,路加用這個短短的句子來描寫初代教會的發展。我在想,為什麼路加不直接說「信主的人數增加」,而要說「上帝的道興旺起來」?這句話的解釋曾經困擾我很久,因為中文聖經在這裡說「興旺」,其實就是「增加」的意思,「上帝的道」或「上帝的話語」是抽象、看不見的,它如何能夠「興旺」,又如何能夠「增加」起來呢?
「門徒數目增加」這件事情很好理解,因為門徒的數目是具體的,是量化的,是可以比較的。但是,「上帝的道」要如何「增加」,要到甚麼地步才能夠叫做「增加」?上帝的道增加,就必然帶出門徒人數增加的結果嗎?
也許「上帝的道增加」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教會人數增加。但是這樣的理解在教會歷史中並不一定都成立。因為保羅傳福音所設立的教會很多在第一世紀末期就消失了,要一直到第四世紀基督教合法化後,才重新開始。而且路加在使徒行傳六章七節把「上帝的道增加」與「門徒數目增加」分成兩個句子,顯然路加自己也認為這是兩件事情。
路加寫使徒行傳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要向外邦世界見證上帝的道是確實的。路加在他的第一本作品,就是路加福音8:11解釋耶穌撒種的比喻時說:「種子就是上帝的道」。如果上帝的道是種子,那麼,到處撒種,並不必然代表上帝的道實現了。種子必須落在適合的土裡,發芽、長大、結實,最後才能收成。從種子發芽、成長的角度來解釋上帝的道,那麼,我們可以知道,「上帝的道增加」、「上帝的道興旺」指的是上帝的道發出影響力。上帝的道如果要發揮影響力,在實際的處境中就是教會要宣揚並且見證這又真又活的道。
過去十多年,新約基督論一直是我學術研究的重點所在。但是,當論文結束,我自我反省這段研究過程,最後卻發現:基督徒所認識的耶穌是怎樣的耶穌,就會塑造基督徒過怎樣的教會生活,教會生活的方式就會影響基督徒見證與宣揚上帝的道的方式。有人批評長老教會信徒不冷不熱,長老教會人數增長緩慢,所以有人提議為了教會增長,長老教會應該全面放棄長老體制,改採小組教會的策略,不過我從不認為這是因為長老教會比起其他的教派所採用的組織、策略比較差,而是,我們要先問,我們所認識的耶穌是怎樣的一位耶穌?這位耶穌是怎樣塑造我們的生命?傳上帝的道的目的是甚麼?難道只限於人數的增加嗎?
甚麼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就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二章二節所說的:「耶穌基督和他的十字架」。然而「耶穌基督和他的十字架」對猶太人是絆腳石,對外邦人是愚拙。「耶穌基督和他的十字架」原本是人所排斥的。所以,當代教會最大的誘惑就是只傳耶穌基督,不傳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基督。我們總是希望來信耶穌就得到祝福,得到榮耀,但,如同今天台南神學院學生所獻的詩歌,「沒有十字架就沒有冠冕」。
在今天臺灣的處境中,見證並且宣揚這又真又活的道,讓這上帝的道興旺、增加,就是教會的使命,至於上帝的道被見證且被宣揚之後,上帝的道興旺之後,會帶來甚麼樣的成果,那是上帝的作為。
作為改革宗神學傳統的神學人,作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設立的牧師,以及羅雅長老教會的牧師,我清楚我的使命就是宣揚並見證上帝的道。上帝的道,就是上帝的話,不僅僅是指閱讀聖經、研究聖經,而是讓整個人的生命被上帝的道來塑造,上帝話語所具備的力量來餵養我們的生命所需。
見證並宣揚上帝的道,讓上帝的道興旺、增加,這不是我個人的使命,我盼望這也成為羅雅教會眾弟兄姊妹的使命。見證與宣揚上帝的道,是我們共同的異象、使命的話,那我們就像是交響樂團的演出,唯有合一、包容、協調才能演奏宣揚上帝的道的交響曲,我們所演奏的,不是為取悅自己,也不是為滿足自己,而是為了滿足那唯一的觀眾,就是上帝的心意。
願我們的手所做的一切被上帝祝福,讓他的道,讓他的話語不僅成為我們的祝福,也成為萬民的祝福。今天我們所經歷的一切不是為了慶賀我個人的職分改變,而是我們再一次在上帝與眾人面前,我們願意彼此委身,彼此合一,為着上帝的道被見證,得到宣揚。願有一天我們回頭看今天我們所領受的,真的使上帝的道興旺起來,那麼我會說,我們真的榮耀了上帝的聖名。願上帝祝福各位。

2012年8月25日

一切有主負責



「一切有主負責」 


        上個禮拜三下午,我跟著松年團契的同工、委員,一同前往林碧珍姊妹府上探訪。碧珍姊妹一個月前因為膽結石,前往醫院手術治療,日前才出院。碧珍姊妹的女兒跟我分享說,她母親在醫生診斷膽結石之後,一直猶豫要不要已手術治療。即使膽結石手術對外科醫生來說是個「入門刀」,但是對碧珍姊妹這樣的高齡患者,手術總是對身體是個負擔。

        就在猶豫不決中,碧珍姊妹一日早晨靈修時,讀到新眼光查經手冊中某一日的主題,她一翻開新眼光查經手冊,當日的主題「一切有主負責」這句話映入眼簾,碧珍姊妹當下明白這句話正是上主為她預備的應許。既然「一切有主負責」,她就沒甚麼好掛慮的,因此當下就決定接受開刀治療。開刀後,醫生還是安排碧珍姊妹住在加護病房一段時間,顯示這次的手術的確有其難度。但是我們的主是信實的,上主應許「一切有主負責」,就這樣,雖然碧珍姊妹經歷了身體的苦痛,但是上主親自伸手保護就讓她完成手術,並康復出院修養。

        當我們一行人進入碧珍姊妹府上時,她見到這麼多松年團契的兄姐前往探訪,激動地不斷流淚。我們都深知,這是她再一次經驗到通過弟兄姊妹彼此幫助、扶持的主的愛。在洪長老帶領大家一起吟唱「耶穌愛我」的詩歌,之後由我為碧珍姊妹身體康復禱告。

        在為她禱告的時候,碧珍姊妹的雙手有力地握住我,我相信這就是上帝負責、上帝醫治的確據。當下,我實在感動不已,碧珍姊妹對上主的信心,實在是我學習的好榜樣,她在信心上的實踐,實在是我這個資淺的傳道者所不及。她的手用力地握住我,似乎是給我鼓勵,是對我的牧養也是對我的肯定。我確信上帝的祝福與恩典,與碧珍姊妹同在,也與我們羅雅教會的弟兄姊妹同在。 聖經說「應當一無掛慮」(腓4:6),的確,當我們明白並確信「一切有主負責」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可以,也必須是「一無掛慮」。

        不僅如此,聖經也應許一無掛慮的人可以經驗到那「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這是多麼令人感動與受激勵的應許!不論你現在經歷甚麼樣的考驗,碧珍姊妹所經驗那「一切有主負責」的應許,也必將在我們的生命中再一次實現,讓我們去經驗到完全交託、信靠之後,所得到那「出人意外的平安」。

2012年8月17日

為你旁邊的空位禱告

「為你旁邊的空位禱告」是上個禮拜三張牧師帶領禱告會時,第一個提出來代禱的事項。我們深知,自己的角色最重要的職份與使命並不單是只為了促進教會聚會人數增加,「把每位弟兄姊妹帶到上帝面前,建立和上帝親密的關係,讓上帝塑造、改變我們的生命」才是我們念茲在茲的使命。

因此,我們相信教會禮拜三的禱告會並不只是一場「聚會」而已,那更是一場屬靈操練的場合。包括傳道在內,在禱告的事上還需要更多的操練。屬靈的功夫沒有捷徑,也沒有秘笈,就是謙卑順服在上帝的面前,讓上帝親自來操練我們,塑造我們而已。弟兄姊妹除了每天自己個人的靈修生活之外,和教會肢體一同禱告,也是實踐教會合一的的操練。

換句話說,禱告會不是為了聚會而聚會,禱告會乃是我們眾肢體謙卑來到上帝面前,享受心靈盛宴的一段時刻。在禱告之中,我們學習交託,在禱告之中,我們學習為教會需要代禱,在禱告之中,我們學習為肢體代禱,在禱告之中,我們學習聆聽、我們學習順服,特別是人生遇到逆境之時。

在過去四個月的禱告會中,我領受了三個感動:一、我們要建造我們的教會是喜愛讚美的教會。我們要用歌聲、用禱告來讚美我們的主,不論是順境或是逆境,我們都開口讚美;二、我們要建造我們的教會是喜愛禱告的教會。在禱告中我們建立和上帝親密的關係,在禱告中我們學習謙卑順服,在禱告中我們學習聆聽上帝的聲音。特別在禱告中我們一起經歷合一的靈在我們當中的工作。最後,我們要建立我們的教會是一間愛讀聖經的教會。聖經是上帝的話語,是基督徒生命力量的來源,也是我們智慧的指引。沒有上帝的話語,我們沒有任何的指引與幫助。

我相信學習讚美、學習禱告、學習讀聖經這將成為羅雅教會建造、再發展的重要基礎。房子要蓋得美,不是很困難,但是房子的基礎要穩固,就要花功夫了。屬靈的房子,就要下屬靈的功夫來穩固地基。

我現在卻要邀請各位弟兄姊妹,一起為了禱告會中你旁邊的空位禱告。不論那個空位可能是誰,我們都求主恩待,我們都求主祝福。我們更祈求上帝的靈在這當中動工,感動且激勵弟兄姊妹學習讚美、更愛凡事讚美;學習禱告,更愛時時禱告;學習讀聖經,更愛實踐上帝的話語。

衷心地邀請你,更歡迎你來參加禮拜三的禱告會。

2012年6月10日

傳道師就任詞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感謝上帝的帶領,從今天開始,我正式受派為我們羅雅教會的傳道師。我要用這個機會感謝中會傳道部接納我申請復職,小會議長黃牧師的關心,還有我們的小會接納我派任在羅雅教會服事。我相信以羅雅教會的能力以及名聲,絕對可以去聘請一位更資深且更有經驗的牧師,然而,大家不棄嫌我是個完全沒有經驗的傳道者。在我派任在各位中間服事的期間,我懇求各位弟兄姊妹要在禱告中常常紀念教會的事工。
在我確定來到羅雅教會之前,我們教會的長執同工非常關心我有甚麼牧會理念。我就用這個場合,來跟大家分享我的牧會理念。非常的簡單:就是我相信教會是建立在上帝話語的基礎上,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藉著上帝話語得著生命的力量,生命得著更新。所以,帶領大家學習、認識上帝的話語,是我蒙召的使命。
來高雄的前幾天,一位我非常要好的同工為我禱告,他告訴我一件事:你要右手有聖經,左手有聖靈。的確,這樣的提醒這也是改革宗教會(長老會)的精神:就是上帝的話語和上帝的靈同時動工。所以,雖然我擁有學術研究的背景,但是我會努力以最淺白的方式來傳揚上帝的話語。
我知道我是一位毫無經驗的傳道人,我的個性有缺陷,我的生命也有不足的地方。認識我的人,聽到我要牧會,絕大多數的反應都是:你有可能牧會嗎?我要牧會的消息傳到神學院,有一位跟我關係很密切的老師就說:怎麼可能,不要騙我,銘偉怎麼會去牧會。我的家人更是擔心,因為他們知道在牧會所需要的人格特質,我幾乎都欠缺,有些可能是不及格的。我必須很誠實的告訴大家,來羅雅才兩個月,我已經發現牧會比寫博士論文要困難一百倍。我甚麼都沒有,甚麼都不會,我唯一有的,就是謙卑來完全倚靠上帝。我願意謙卑成為栽種者,我要努力將這間教會的基礎,栽種在上帝的話語上。讓羅雅教會成為一間喜愛讀上帝話語的教會、傳揚上帝話語的教會,見證上帝話語的教會。不知道你們是否認同,也願意一起來努力?